母親生命中有兩大寶,一個是我,一個是《婦女生活》。
母親是一名普通鄉村教師,上世紀70年代走上三尺講臺。1981年3月,她生命中的第一大寶在她的殷殷期盼中呱呱墜地,那就是我!1985年年初,校領導為表達對老師們的關愛,由學校出資訂了三四種報刊,其中唯一的非教育類刊物便是創刊初期的《婦女生活》。當我母親第一眼看見“婦女生活”幾個字時,目光再也舍不得離開。從此,母親平淡的生活中便多了一份美好的期待——下期雜志快點兒送到。后來當她得知《婦女生活》“誕生”于1982年3月時,感嘆道:“相見恨晚啊!兒子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大寶,你就是我的第二大寶。一年得一寶啊!”
后來,為了能及時看到每期的《婦女生活》,母親一咬牙,決定自己訂!要知道當時母親的月工資不足百元,家里尚不寬裕,可她省吃儉用也要訂。如今想想,母親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著實可敬。
從那時起,《婦女生活》就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了。閑暇時,青燈下,母親手捧《婦女生活》,埋頭細讀,沉浸其中,閱遍了人生的悲歡離合,體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當年雜志連載的《李敏、賀子珍與毛澤東》及《毛澤東的最后一名護士》等文章,曾幾次讓母親潸然淚下。母親還喜歡剪報,時不時將一些很實用的內容小心翼翼地剪貼在精美的硬皮簿上,可信手拈來,以備應急之需。可以說,母親愛書的舉動,潛移默化地熏染了我的幼小心靈:我從小酷愛書、愛寫作的性情都和母親一脈相承。
《婦女生活》是母親幸福生活的源泉,是她冬日里最溫暖的陽光。在一個個家庭故事里,母親尋覓到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婦女生活》是母親的教子寶典,讓母親教給我和妹妹受用一生的做人準則:熱愛生活,學會寬容,學會感恩,以一顆寧靜之心服務于人民、奉獻于社會;《婦女生活》又是母親的養生專家,“常吃蘿卜、姜,勝似醫生開藥方”“少鹽多醋,青春永駐”等養生口訣皆是《婦女生活》的“言傳身教”。母親常年生活起居很有規律,極少生病。如今剛退休在家的她,仍一頭烏發,身輕體健。這又是得益于《婦女生活》。不得不說,愛《婦女生活》的女人不會變老!
最后,我就以母親給《婦女生活》30歲的寄語作結吧:“三十載中原奇葩一枝獨秀,數百萬四海讀友滿腔豪情!”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