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拍的烽煙已經點燃,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書畫仍將占據市場主流,然而包括金銀幣、古幣在內的錢幣拍賣則有望成為新的亮點,受人矚日。今年以來的錢幣市場交易活躍,博寶網拍賣會上,古錢幣連連成交,價格看漲。無獨有偶,上海泓寶、中國嘉德、北京誠軒在即將召開的錢幣拍賣會上,也征集到了數量可觀古錢幣拍品。
近年來古錢幣是拍賣市場的常客,拍價也不斷創新高。如在去年11月20日舉行的“中國嘉德2011秋季郵品錢幣銅鏡拍賣會”上,一枚估價18萬-25萬元“東周”小型平肩弧襠空首布(通長67.6mm),最終被眾競買人搶至29.9萬元成交。同場,“半兩第二十”酒令籌(直徑37.4mm)拍出23萬元,“寰”圜錢(直徑56nml,重16.6g)拍出10.925萬元等。
而拍出高價的古錢也不在少數,直徑50.4mm,重48.6g的西王賞宮金質美品最后以230萬元成交:通長185mm“齊返邦長大刀”六字刀背“日”,《昭和泉譜》原件則以149.5萬元拍出,另有順天元寶背“千”鎏金(直徑37.5mm)以115萬元成交。
藏家的新伊甸園
“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的70年問,各類古錢從整體看平均漲了30倍。總體說來,古錢市場正健康發展,穩健上漲,最近幾年更有加速上升趨勢。”對古錢幣頗有研究的廣東省收藏家協會理事陳建平告訴記者,近一兩年來,古錢幣的升值步伐在不斷加快,這使得古錢幣成為熱門的投資洼地。
“以清十帝錢為例,5年來平均升值幅度達到400%~500%,特別是發行量較少的真品官鑄雍正大幣,品相好的甚至可以賣到數百元一枚(字體稀少、幣形大者甚至市場價超過千元),較三年前價漲20倍。”
古錢拍賣行情的變化透露出古錢市場的走向。嘉德自1997年春拍舉辦錢幣專場,當時主要還是近代機制幣和紙幣,直到2004年才正式增設古錢專場。這三年間古錢市場漲勢明顯,尤其大名譽品價格上漲迅速。最初不少古錢起拍價都在100多元,今年起拍基本上都在千元以上了,再如戰國時期齊五字刀,品相好的三年前價格在六七千元左右,如今已經升至四五萬元,齊三字刀也由三年前的1000元漲至6000元,漲幅都在六倍左右。不少藏家認為,古錢收藏正走向復興,市場生意盎然。
另一方面,古錢幣的收藏愛好者的隊伍甚有超過集郵大軍的勢頭。“歷史久遠的漢朝五銖錢,由于存世量大,十元左右就能買得到。至于北宋的古錢幣,雖然在業界享有“美”譽,普通貨只需花10-20元即可擁有……投資門檻較低,令古錢幣的收藏大軍近年不斷壯大。”廣東省錢幣學會理事蘇瑞光告訴記者。
然而在中國嘉德郵品錢幣銅鏡部總經理郭學廣看來造成古錢幣收藏市場的如此火熱的原因還不僅僅于此,“古代貨幣是現在古代藝術品收藏門類中唯一一個可以貫穿整個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的板塊,從殷商時期的貝幣到近代的早期人民幣收藏,參與古代貨幣的收藏就等于是沉浸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去通過貨幣來探尋歷史的脈絡,去思考社會和經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可以說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中起最大決定作用的不是政治、戰爭,而是經濟,而最能體現某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狀態的其實就是那個時期的貨幣發行和流通狀態。另外,古錢幣品種豐富是所有收藏門類中最好的,很多基礎的品種非常容易獲得,所以隨著全社會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由于錢幣收藏愛好者不斷增多,相關的組織、機構,規模也相應地不斷擴大,以廣東省錢幣學會為例,自1983年組建以來,如今已經發展至各市縣幾乎都有相關機構。
收藏古錢方法論
收藏就得講究個方法,這才叫收藏有道。“實踐出真知。”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戴志強告訴記眷“收藏古錢首先要多看實物,光有書本知識、光看拓片是遠遠不夠的。經常出現照著拓片覓來的‘大珍’卻是贗品的情況,其實對比實物就會發現質地、色澤,文字的深淺、氣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當然,掌握古錢收藏的基本知識、熟悉錢譜圖錄,可以幫助初涉者打好基礎,便于上手。”
因此收藏者不可一味抱著投資心態進入,還須沉潛其中,方能品得真趣,覓得佳品。“古錢收藏需要各方面的文化修養,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美學等均需涉獵,與古代歷史地理、貨幣經濟、工藝技術發展也密切相關。真正鉆進去之后,會發現古錢里面海闊天空。”戴志強說。
郭學廣對于收藏的態度,也和戴志強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在收藏中不要以“追求撿漏”的心態去淘寶,而要正視和尊重那些具備較高收藏價值的古錢幣品種,在一個大眾化程度很高、市場非常成熟的收藏門類中,不具備超越絕大多數愛好者的知識和眼力而僅期盼撿漏是不可能的。
有人收藏,有人投資。投資必定存在風險。郭學廣認為古錢幣收藏最大的經濟風險是收藏理念的風險,很多藏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收藏到大量的贗品和沒有增值機會的普品,其實不是他們沒有機會去接觸那些有收藏價值的藏品,而是錯誤的收藏理念把他們帶入了錯誤的收藏方法中。
他告誡玩家不要一味追求普通品種的數量。因為常規的古錢幣品種是初學者進入古錢幣收藏領域的基礎,這類品種存世量巨大,畢竟在歷史上它們都是老百姓手中的流通貨幣,是國家級的金融工具,這類基礎品種獲得巨大增值效益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它們不是稀缺資源,所以永遠不會形成大量收藏愛好者趨之若鶩的氣氛,也就不會出現令人瞠目結舌的成交價格。
“古錢幣市場未來還是樂觀的”
BT:現在很多人都熱衷于古幣收藏,但是他們獲得信息渠道主要來自于網絡,論壇。有的甚至直接在論壇上做交易,面對這樣的現象你怎么看待?
郭學廣(以下簡稱“郭”):古錢幣是一種大眾收藏品,是古代藝術品收藏體系里入門門檻最低的一個分支,在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獲取收藏資料和藏品信息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同時可以更加充分的獲取一個藏品的大致存世量數據以及收藏界對這個品種的認知狀態。透過互聯網直接進行交易對于常規的大眾古錢品種也是一種不錯的手段,但是目前更多的限于常規的基礎古幣收藏品種,珍稀品種的古幣因為存在鑒定技術要求高、交易價格大的特點,所以目前還是多集中在現場交易過程或大型拍賣會上成交,這樣的過程便于收藏者直接上手品鑒,同時大型拍賣會的古錢幣場次一般都經由經驗豐富的鑒定師對拍品進行準確的審定,購買風險會比較小。
BT:目前市場上的古銅幣的價錢,千差萬別,便宜的也許只價值1-2元,昂貴的卻要上萬,這其中是不是有明確的價格規范?有的話,能否舉例?
郭:古錢幣的收藏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基礎品種,這類品種存世量較大,是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在剛進入這個領域時必備的一些品種,它們組成了中國貨幣史的基本脈絡,這類藏品的價格可以從各地的錢幣收藏市場或網上以及拍賣場上獲得;另一類屬于古代貨幣中的珍稀品種,這類品種存世量非常稀少,是古錢幣收藏愛好者們趨之若騖的目標,這類藏品沒有價格標準,持有者往往擁有比較強勢的定價權,成交的價格取決于藏家相互競價的結果。
BT:就目前市場上可流通的貨幣來看,能否為我們讀者推薦一些您認為值得收藏的門類。
郭:古錢幣的收藏是追求物以稀為貴的理念,在可以確認鑒定結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去追求一些珍稀的貨幣品種,這可以為收藏家帶來很有成就感的體驗。
BT:有人認為,因為古錢幣具有不可再生性,將來供大于求的局面必定會帶來很多泡沫價格,你如何看待?
郭:這一點其實我們并不擔心,收藏品市場的價格通常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在價格變化的背后隱含的是收藏群體的需要,而市場的價格是由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的,也許在某個短時間內古錢幣的價格會因為一些炒家對市場的操作形成扭曲或者泡沫,但是我相信隨著古錢幣收藏愛好者越來越多,這些泡沫終究會被消化,古錢幣的市場未來還是樂觀的。
BT:不同種類的古錢幣升值空間有什么不同?
郭:不同種類的古錢幣從投資角度看升值的空間肯定會不同,短時間內看幾乎每一個品種的升值空間都不太一樣,這里面有市場熱點的因素,有炒家操作的因素,也有整個收藏群體對某些品種熱捧的因素,但是長期來看古錢幣的升值過程還是會回歸到收藏品的價值本質上去的,也就是物以稀為貴的原則,真正存世稀少,在貨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品相出眾的會有更高的價值。也就是說,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稀缺性三個要素都具備的古錢品種才是最具升值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