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我會有這樣的時刻,如上周日完成一周忙碌的工作后回到自己家中,便將自己完全地沉溺在建筑雜志中的烏托邦世界。
當你打開一本建筑雜志的時候你會看到什么呢?通常是杰出的、標志性建筑和各式各樣的私人住宅的組合。而這些讀者們其實都居住在哪里呢?越來越多的他們居住在大量生產的房子里,尤其在亞洲。大量生產的房子確實為不計其數的準中產階級實現了居住的便利,但當我開車經過這些高樓林立的鋼筋混凝土森林,如孟買的郊區、上海、香港和東京時,有一個問題浮現在眼前:在這些單調擴張的地區建筑師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這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設計一個能滿足富有住戶個人標準的、繁復的別墅要比設計一個經濟適用的住宅項目耗費更少精力。所以,在這一最需要建筑師的時代,他們卻從大規模住宅中抽身而出。
如今,集體住宅展示著大規模建造的大樓的重復。它們不是根據建筑理念而設計的,而是根據經濟數據和發展速度的需求設計的。例如,它們的屋頂通常按照托斯卡納風格裝飾,或者其他傳統的細節—在那些落成不久的新住宅樓盤中,這幾乎是千篇一律的?,F今絕大多數的大型社區和當地的文脈沒有任何的聯系。例如,浦東的住宅區以及南京西路附近的區域貼有明顯的上海的個性標簽,而其他大量的新建社區則只是千篇一律而已。
但是,當第一代的居民離開以后,這些小區將如何實現其功能呢?第一代住戶曾經滿足于他們新的住宅,然而,他們的后代會在這些有些陳舊并且千篇一律的建筑中體驗怎樣的生活呢?在這些城市中,大量的公寓樓彼此之間幾乎只有細微的差別。
如果建筑師們重新回到他們幾乎忘記的原始任務,為成千上萬人建立家園那會是怎樣?如果這些家園獨具特色、環保,且讓普通大眾負擔得起,那又會是怎么樣?這些家園會成為大都市中的小村莊、與市區文脈相承的郊區建筑。讓居住在同一棟公寓樓中的每個家庭都可以根據他們自己的風俗打造屬于自己房間,同時在200米的高空種植一棵大樹,而且物業價格公道一一這是我們的夢想!
烏托邦并沒有消亡。
在我們夢想中的城市,汽車可以飛翔,人們在博物館里可以與泡泡對話,人們通過堆疊的景觀共享著最大限度的生物多樣性,每一個目的地都可在5分鐘內到達。大量生產、同時也可量身定制的家園目前還是一個夢想,不過在不久的將來,這便可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