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馬戲團澳門謝幕之前,我曾與ZAiA的藝術總監Terri Baker進行了采訪,還記得他大笑著說,澳門會是下一個拉斯維加斯。“我真的這樣認為。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觀眾來看表演。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能一直這樣做下去。”
但被他稱之為家的澳門卻證明自身并非這家加拿大聞名全球的馬戲劇團的福地。表演本身在我看來并非問題所在。“ZAiA”在希臘語中寓意“生命”,表演講述一個小姑娘在夢境中遨游太空,將旅程中遇見的人性之美都一一帶回了地球。劇情本身很完美,在澳門威尼斯人專門為ZAiA訂制的球型劇院中,他們力求打破觀眾席和舞臺的界限之分,演員和觀眾的互動貫穿整個演出過程。
那么,是成本問題?在太陽馬戲團的澳門演出的后場,我注意到所有的道具都出白手工,包括頭套、道具、首飾、鞋子。他們甚至有自己的制鞋工廠。每個演員到總部報道后,就會做一定頭套,其后表演所需的發套都會依照這個模子制作。更不要提表演本身用到的價格昂貴的材料。
據說太陽馬戲團一場演出的成本比百老匯的兩倍還多。太陽馬戲團的工作人員表示,即使演出再繁忙、物品的需求量再大,他們都不會選擇外包或者機器制作,有著近乎偏執的堅持。
但在澳門的新濠天地,耗資20億港元的大型表演《水舞間》卻在分析師的疑慮中取得了極大成功。“我覺得這是中國觀眾的口味問題,”澳門錦倫旅行社董事總經理、澳門旅游業議會理事長胡景光說,“ZAiA表演的核心是雜技表演,而雜技在中國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因此要產生新鮮感的難度更大。”這也許導致ZAiA在很長時間內只有四成上座率,也令其成為金沙中國唯一虧損的業務。
ZAiA上演的三年多以來都沒有合適的中國譯名,同樣遭質疑。“內地觀眾很多不會英文,他們看完表演后,都無法將表演的名字與親友分享,這肯定是個敗筆。”有澳門人如是分析。金沙中國此前表態,會盡快為ZAiA尋覓一個漂亮的中文名,但也一直沒有成事。
不過太陽馬戲團沒有打算就此撤出亞洲,他們與金沙中國聯合發表了一個含糊的聲明,表明會繼續尋求雙方合作可能。我想起Baker的話——“盡管這個舞臺對于整個公司來說,還相當年輕,但我覺得亞洲是一個如此充滿了希望和活力的地方。太陽馬戲團是在美國成長起來的,現在應該是亞洲的市場了,我們希望太陽馬戲團能夠像可口可樂、麥當勞這樣的名字一樣,一提馬戲團,馬上就會有人想起‘太陽馬戲團’這個名字。”
太陽馬戲團的下一站,也許只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