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開放式創新中受益的先驅公司告訴我們,轉變員工的態度可以改善企業內部潛在的“非我發明個”和“本店不售”的傾向。
面對愈發艱難的經濟形勢和日益增長的國際競爭,許多工業制造企業都試圖從自身的技術中獲取附加收益。特別是許多公司希望從開放式創新中獲利,這包括在整個創新過程中與外部合作伙伴積極聯動。德國曼海姆大學管理與組織學教授烏爾里希·利希滕特勒與位于德國法倫達爾的奧托貝森管理研究院的領導力與人力資源管理學教授馬丁·赫格爾、助理教授米麗婭姆·米特爾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的一篇文章中談到管理者如何培養開放式創新的企業文化。
現今很多工業制造企業從外部資源獲得技術,來加強并加快內部的創新進程,這被稱為輸入型開放式創新。越來越多的公司也將自己的專業技術,以頒發許可證的方式售賣給其他公司,以達到各種經濟或社會效益,這被稱為輸出型開放式創新。
像寶潔、陶氏化學、IBM和惠普這些開創性的先驅公司,致力于追求執行開放式創新策略,受益匪淺。這些成功案例表明,管理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建立開放式戰略上,這些策略體現在與外部伙伴的積極合作中。
然而,開放式創新戰略的實施往往阻礙員工積極投入內部創新的熱情。員工的態度折射出公司的企業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對員工的行為產生強烈的影響。具體來說,很多公司的企業文化呈現出“非我發明”的態勢,也就是說,對輸入型開放式創新持消極態度。抱有“非我發明”態度的員工不愿意從外部獲得技術資源,而是專注于內部發掘新的技術。
“非我發明”的態度可能根植于有限或失敗的技術轉讓經驗和不適當的激勵制度。
“本店不售”的趨勢是指在很多企業文化中出現的消極態度,主要體現在技術轉讓方面。這些對待輸出型開放式創新的消極態度可能源自于對競爭對手的恐懼,害怕將公司“皇冠上的寶石”的核心技術銷售出去,會使競爭對手更為強大。“本店不售”的態度可能因外部技術轉讓的經驗有限、技術知識的市場效率低下而不斷被強化。
其實,“非我發明”和“本店不售”態度的初衷是好的。員工常常篤信獨家的內部創新技術具有優越性。然而,很多情況下,企業根本無法閉門造車,包攬所有相關的技術知識研發;同理,只關注執行公司技術可能會導致對公司技術組合進行低效率的使用。
基準研究的結果強調,如果管理者旨在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那么改變員工態度勢在必行。那些從開放式創新中受益的先驅公司告訴我們,實施以下五種步驟,可以改善潛在的“非我發明”和“本店不售”的傾向。
1 管理者必須在公司內貫徹開放式創新策略。很多公司的開放式創新舉措與傳統封閉式創新戰略存在矛盾。因此,開放式創新戰略至關重要,特別需要注重對涉及創新環節的員工進行輸入型和輸出型過程的宣貫。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管理者需要交流開放式創新過程可能獲得的收益。
2 開放創新的執行需要高層管理者的支持。要想減少員工對技術轉讓的偏見,高層管理者的支持至關重要。高層管理者可以以身作則,擔任開放式創新的領軍人物和推動者。
3 管理者必須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很多企業中,利于內部創新的激勵機制滋長了“非我發明”和“本店不售”態度,例如針對內部研發設立的激勵機制。管理者可以通過修改激勵制度,減少內部創新的比重來改善現狀,也可以設計針對技術轉讓的經濟和非經濟的激勵機制,比如“開放創新獎”。
4 公司可以調整組織結構,以利于開放式創新。很多一流公司已經建立組織架構,鼓勵開放式創新,并對其系統化。一些公司采取綜合方式,設立專門協調輸入型、輸出型開放式創新的功能,其他一些公司設立更多具體的部門來管理頒發許可證的行為或戰略研發合作。這兩種組織方法都能有效地改善員工不愿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的現狀。
5 管理者需要對開放的技術轉讓態度施行制度化管理,并納入企業文化。完成上述步驟后,管理者應當確保他們的公司盡快實現一定的速贏交易,從而能夠證明組織內開放式創新的優勢。事實證明,這種開放式創新的經驗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能夠減少“非我發明”和“本店不售”的態度。
許多公司采用了開放式創新戰略,卻未能成功付諸實施。管理者不應當簡單地認為,過分注重戰略的制定,即可實現開放式創新。相反,如果公司的目標是從開放式創新中獲益,不帶偏見的員工態度是重要的基礎——而改變員工態度需要時間。一些開放式戰略的積極效能表明,成功實施輸入型和輸出型開放式創新過程頗具效益,并且實施開放式創新預計在未來愈發重要——因為只關注內部創新將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編譯 范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