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越來越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今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主題。本文通過分析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并結合已有對此的相關研究,提出了有關建議,認為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任重道遠。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經濟利益 政府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
早在18世紀中后期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現代意義上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有了充分的發展,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還未出現,實踐中的企業社會責任局限于業主個人的道德行為之內。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起點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見的手”。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一個社會通過市場能夠最好地確定其需要,如果企業盡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資源以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并以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銷售它們,企業就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到了18世紀末期,西方企業的社會責任觀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表現為小企業的業主們經常捐助學校、教堂和窮人。進入19世紀以后,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較大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受“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觀是持消極態度的,許多企業不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是對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供應商和員工等極盡盤剝,以求盡快變成社會競爭的強者,這種理念隨著工業的大力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與此同時,19世紀中后期企業制度逐漸完善,勞動階層維護自身權益的要求不斷高漲加之美國政府接連出臺《反托拉斯法》和《消費者保護法》以抑制企業不良行為,客觀上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社會責任觀念的出現成為歷史必然。
“企業社會責任”一詞最早由英國人奧利弗.謝爾頓在1924年提出。在當今,學術界和商業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有不同的看法。當前學者定義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研究者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由“那些影響企業目標實現或企業目標實現影響的個人和群體”構成,企業的存在也要考慮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社會契約論認為,企業從成立日起便與社會之間形成了契約,以此來規范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在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指標上,學術界也有著不同的標準。金立印從五個維度——保護消費者權益、回饋社會的慈善活動、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保護環境、承擔經濟方面的責任,劃分企業社會責任。徐尚昆等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六個維度: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環境責任、顧客或客戶導向、員工或以人為本、公益事業。陳迅等則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基本CSR:對股東的責任、善待員工;中級CSR:對消費者負責、服從政府領導、搞好社區關系、環境保護;高級CSR:積極慈善捐助、熱心公益事業。
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現狀及實踐
(一)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現狀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對中國100強企業2009年的社會責任管理現狀和信息披露水平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1、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整體水平低下,只有1家企業處于卓越者階段;處于領先者階段企業占4.7%;處于追趕者階段企業占10.7%;處于起步者階段企業占10%;處于旁觀者階段企業高達73.6%。雖然“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公民”概念的引入已有多年,且開始被中國的企業接受和實踐。但從總體上說,在中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實踐仍然不夠重視,缺乏必要的履行動機,未能將其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中。
(二) 社會責任的相關政策實踐
2005年10月27號,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了《公司法》,進一步要求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即公司理應對社會的全面發展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后國家又相繼頒布了《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特別是新《勞動合同法》的頒布,要求企業承擔更多的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要兼顧員工的利益。2008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循環經濟促進法》,這部“綠色法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三、提升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水平的建議
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和發展的過程。需要從多方面下手。
(一) 積極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在當前形勢下,企業必須嚴格自律、轉變思路、高度重視、積極行動。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充分認識企業與社會的密切關系,把承擔社會責任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提高承擔社會責任的主動意識,以求得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響應政府的激勵機制和社會的促動機制的同時,要推進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經常化、長效化。
(二) 大力推進政府的引導和監管作用
政府作為社會的組織和協調者,應更好的引導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感。政府應該盡快制定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從政策機制上對企業形成鼓勵和約束,并通過各種措施,推動我國企業成為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同時在強化政府引導責任的同時必須強化政府的監管責任。
(三) 強化社會的促進作用
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水平的提升,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促進作用。加強社會輿論對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宣傳,營造以承擔社會責任為榮、以逃避社會責任為恥的輿論氛圍,發揮非政府組織如行業協會、工會、消協等社會群眾團體的積極作用,配合政府和企業的工作,通過加強彼此合作,顯示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巨大助推力,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促進和監督體系。
(四) 借鑒和推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
科學有序的價值評價標準是企業提升社會責任使命感的指航標。我國目前對企業的評價標準還停留在經濟標準上,這是遠遠不夠的。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最為基礎的問題是評價體系的規范化。SA8000標準是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它不僅適用于發達國家,也適合于發展中國家。我國企業應把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看做是加強企業自身建設的基本條件,使企業步入這個軌制建設的良性輪回之中,不斷增強和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四、結語
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履行社會義務。從短期看,企業追求經濟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之間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但從長遠看,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其經濟利益緊密結合,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對于企業具有綜合性的收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將會有更多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努力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價值的最大化,提升我國的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金立印.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測評指標體系實證研究:消費者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06,(6):114-120
[2] 徐尚昆,楊汝岱.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范疇的歸納性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5):71-79
[3] 陳迅,韓亞琴.企業社會責任分級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工業經濟,2005,(9):99-105
[4] 李正.CSR 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2):77-83
[5] 陳佳貴、黃群慧等.《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0)》[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百度百科. 企業社會責任.http://baike.baidu.com/view/160938.htm
作者簡介:
王洪洲(1987- ),男,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