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下半年,筆者開始使用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在作文教學中,我認真研讀了教材的作文教學設計,依據主體性作文教學理論,整合教學資源,結合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實際,有序地引導學生觀察、體驗、認識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調整、補充、完善作文教學內容,優化作文訓練系統,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出來,以就教于方家。
一、督促學生豐富生活積累
作文需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積累,這是常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重視學生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材料的豐富性、真實性,也要考察他們獲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等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材料。”這一提法是非常富有指導意義的。
為了引導和督促學生走入自然、社會的大課堂,認真地觀察生活,細心地體巨人生,不斷地增加生活積累,我設置了“生活筆記”作業,每學期寫作15周,每周積累一個專題,每個專題寫5篇筆記,每篇200字左右。一個學期寫作總量不少于15,000字,落實了《課標》關于“其他練筆不少于10,000字”的要求。初中三年6個學期,前5個學期各完成15周的生活積累任務(一般上半期寫8周,下半期寫7周),每一學期的訓練內容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些訓練內容大體上和閱讀教材作文訓練的內容協調一致。像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單元為記人單元,第三單元是寫景單元,作文訓練內容也依次是記人、寫景的。
在服從每周訓練要求的前提下,每天寫作的具體內容學生可以自由選擇。也就是說,觀察、了解、體陪到了什么就寫什么。這樣,既突出了訓練的計劃性和系統性,又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初一階段,學生的思想認識還比較幼稚,他們重直觀,重形象,而對比較復雜的事理就無法較深入、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因此,生活筆記的寫作專題主要是“觀察一描寫”和“了解一敘述”類。第一學期主要觀察、描寫三個子題:人物、場面和自然景觀,要求學生通過認真的觀察、分析,抓住人物的特點,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方面描畫出觀察對象的本來面貌,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點;走人大自然,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去感受各種事物,抓住其形體、顏色、氣味、結構等方方面面的特征,初步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靈活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觀察的對象生動地描寫出來,并盡可能做到情景交融。其中,要寫靜態的景物、場面,也要寫動態的景物、場面,引導學生去關注事物的運動和變化。第二學期重在了解、敘述各類事件,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要求學生通過耳聞目睹或調查訪問,去發現生活材料。在寫作時,要求重點突出,事件敘述簡潔、完整,注意處理好材料的詳略。本階段還要寫“活動”,包括家庭活動、學校活動、個人活動以及課堂教學活動等。寫活動,要求學生掌握“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要有對整個活動場面的概述,給人以整體、概括的印象;又要有對典型人事的描述,給人以生動、具體的印象。
初二第一學期寫作“體驗—抒情”系列。一方面,學生內心豐富多變的情感需要發泄,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語文教師也需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情緒的變化,以便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寫作的專題有“青春宣言”“我真棒”“生活如此美好”“最近比較煩”“珍愛擁有”“享受痛苦”等。專題的順序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感變化和班級的實際情況予以調整。要鼓勵學生抒寫真情實感。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情感,理解他們的心理,允許表達他們心中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很“消極”的情緒。對某些妨礙學生思想進步和情感發展的情緒,教師應采用個別交談的形式,和學生坦誠交流,耐心地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世界,促進個性發展和思想成熟。在寫作上,要學會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種種方法。初二要寫作“認知一說明”類筆記,分“實物”“事理”“程序”“科幻”等子題,有序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考察、閱讀、訪談等方法,去認知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知之甚少的事理。
到了初三,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就寫作“感悟—議論”類專題,從“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角度設置子題,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和人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審美意識,培養其理性精神和哲理思辨能力。通過前5個學期系統有序的觀察、了解、體驗、認知和感悟,學生對怎樣積累生活已有了較豐富的經驗,寫作技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較好的生活積累習慣已初步形成,就可以放開手腳,讓他們自由地盡興寫作了。經驗告訴我們,到這個階段,大部分學生把生活筆記的寫作當成了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已是欲罷不能了。在寫作中,學生把握生活的靈感、反映感受的靈思、表達思想的靈氣,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鮮明地表現出個性化表達的特征。
在同一個學期,生活筆記的訓練專題在難度上也有一定的層次性。像初一,寫人物描寫類筆記時,先從“我的世界”和“家庭人物”寫起,因為對于自我和家庭人物學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寫好。接下來寫“學校人物”,通過前兩周的強化訓練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已基本掌握觀察人物的方法,寫作水平也有提高,寫起來困難也不大。這時,就可以觀察“社會人物”了。
每周末要求學生互相批改生活筆記,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互相激勵進步。對于精彩的生活筆記,在周二固定的欣賞課上,由作者朗讀,供同學們欣賞。我則對關鍵之處略加評點,提醒大家學習。期末對生活筆記進行裝幀,設計封面,并進行評比、觀摩、獎勵。三年里,一般同學都寫有十多萬字的生活筆記,為寫作打下了比較扎實的生活基礎。
二、優化、完善作文訓練過程
實踐告訴我們,一種能力的形成,需要經過多次的、反復的訓練,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樣。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作文設計為“說明事物”,初中學生第一次寫作說明文,能夠運用說明的語言表達方式來介紹一種事物,不寫成記敘文或者其他文體,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要讓絕大多數同學真正形成說明事物的能力,必須在總結第一次作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提高性訓練,才有可能逐漸達成目標。并形成創新寫作能力。依據這樣的理解,在每一個訓練單元中,我都設計了層級清晰的三種課型,一是“導寫課”,即每一個訓練單元的第一次寫作練習。它要求結合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弄清楚該單元的寫作訓練重點和寫作規律,教師要發現學生在實現訓練目標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及時予以指導。二是“提高課”,在掌握某一訓練單元的基本寫作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這一訓練單元的整體寫作要求;三是“創新課”,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寫作,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三種課型輪流進行,循序漸進,將學生引入寫作的佳境。
為了說明問題,我仍以上面提到的“說明事物”一課來說明作文單元教學的訓練系列。這個單元,“導寫課”訓練的是命題作文:“一個精美的文具盒”。“訓練目標”為:(1)學習運用說明的方式進行寫作;(2)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3)運用空間順序,說明有層次。題目中的“精美”一詞,明確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圍繞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運用空間順序”,既是明確的要求,又提示了寫作的基本方法。這樣,雖然是第一次寫說明文,但大多數學生不會感到困難。在“交流”“評析”等環節中,可以討論和賞析優秀作文。“發展課”采用的是半命題作文,題目是“我喜愛的——”。訓練目標定為:(1)學習抓住事物的特征;(2)運用恰當的說明順序,層次分明地寫;(3)在說明中適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第二次寫事物說明文,要求明顯提高:雖然在說明的對象上面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但事物的特征要學生自己去“抓住”;說明的順序要學生自己去“恰當地”選擇、運用;層次上要求“分明”;更重要的是,要求“在說明中適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這次訓練,既是對說明文寫作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又是一次更具挑戰性的提升性練習。第三次寫作事物說明文,進行創新訓練,采用的題型仍然是半命題作文:“__的自述”。訓練目標定為:(1)細致觀察、多方了解事物的形狀、結構、形成、功用,做詳略得當的說明;(2)運用生動的語言、別具一格的形式,饒有興味地介紹一個或者一類事物。這次訓練,對學生積累材料的方法、處理材料的過程以及說明的語言作了較高的要求。寫作“自述式說明文”,在形式上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話與指導,使學生明白,說明文寫作起來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作者的知、情、意同樣可以生動活潑地表達出來,在給人以知識的同時,也能給以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感上的感染;其形式也豐富多彩,除了自述式之外,還有諸如故事式、詩歌式、戲說式、對話式、問答式等等。這樣,學生開闊了眼界,激發了創新思維,說明文的寫作興趣也得到培養和鞏固。作文單元訓練,就是通過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使學生不斷強化知識的積累,不斷加深寫作的體驗,不斷提高寫作的能力,最后圓滿實現單元訓練要求。
我高興地看到,通過這樣的訓練,經過不太長的時間,我的學生一般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500~1000多字的有一定質量的文章,學生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口語能力、思維水平等綜合語文素養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