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我國古典文論獨創的概念。在美學中,意境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意境有情景交融、虛實結合、韻味無窮三個特征。下面結合具體詩作做簡要分析:
一、情景交融
(一)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意境創造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的藝術。抒情與寫景在同一作品中達到渾然一體的程度,可謂“情景并茂式”,即情景交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作者吊古傷懷,借古傳頌的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的挫折,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抒發了他內心的憂憤情懷。上闋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不僅運用“亂”“穿”“驚”“拍”“卷”等動詞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道出來,表達自己對英雄的向往之情,也為下闋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下闋著重寫人,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意氣風發,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表達了自己的傷感之情。
(二)另一類意境創造中,作者寓情于景,一切都通過逼真的畫面來表達,即“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往往顯得更情深意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面全是對客觀景物的具體描寫,沒有透露出對友人的態度,從煙花三月、黃鶴樓的美好景色中,已經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祝福;也沒有直接抒發對友人的依依不舍,而是通過孤帆漸漸消失,江面寬闊悠悠和自己久久不愿離去,表達了詩人的情深意摯。
(三)第三種情中見景,常常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來表達,即不用寫景,景卻歷歷在目。如李白的《月下獨酌》第一首: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詩篇描寫詩人在月下獨自一人飲酒的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從“花”想到“春”,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表達了詩人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詩人與明月之間親密歡愉,更加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寂寞情懷,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憤懣,也體現了詩人遺世獨立的高潔人格。
二、虛實結合
這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虛境要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要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前兩句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后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這就是虛境。
三、韻味無窮
這是意境的審美特征,其中“韻味”就是指物體、意味、情感、語言等因素所構成的美感效果,意境的審美韻味是無窮的。如王維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詩人王維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特別的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辛夷塢》前兩句寫春天的辛夷帶著飽和的生命力開始綻放,顯示著一派春光。后兩句寫花的“落”,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但隨著花期將盡,綻放的花萼最終又灑下片片落英。短短四句詩,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也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總而言之,意境因為其獨特的表現特征、結構特征和審美特征,成為了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我們在賞析抒情性文本的時候,從以上三個方面的特征去加以解讀,收獲會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