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喜寫飯局,這從人教社課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篇章中亦可知。課文里著名的飯局略算起來就有7個之多,即:鴻門宴、蘭亭會、秦趙澠池之會、賈母宴黛玉、陸虞侯飯間密謀、白居易添酒回燈重開宴、蘇軾赤壁泛舟舉酒屬客等,以前還有一個群英會。為何文人鐘情于飯局?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勢之所成,那場飯局本來就等在那兒呀,那就是歷史和事實呀。看是如此,似又不盡然。君不見,很多時候,文章本意是要寫對局,寫爭斗,寫算訛寫禮儀,寫其他事的,但寫著寫著,就來了這么一個飯局,結果情形頓時改觀,最后,文章的精華全落在了這里。文章反倒因飯局而生輝,飯局成了文章的核心、最精彩的部分。這就不是用自然而成、順理成章所能解釋得了的。因此,我們就不能簡單拿順勢來賞讀了。顯然,飯局是作者著意為之,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沖飯局而來的。這樣,又有人要問了’那到底為何要這樣寫呢?追究起來,個中原因,無關美味,無關舌尖,無關味蕾,無外乎還是寫作的需要!寫作上什么需要?寫場合、場面、場景的需要!因為,這些飯局關涉著場合、暗扣著場面,支撐著場景。飯局能成為聚集人眾的由頭,能呈現多方立體的態勢,能非常容易地產生氛圍。那么,要托舉場面,要串聯人眾,要制造氛圍,要寫群體形象,飯局就必不可少,就是最佳選擇。更何況宴飲相聚本來就是古代相對比較單一的物質生活中最常見、最頻繁發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以《群英會蔣干中計》中的“群英會”為例:表面觥籌交錯、大笑暢飲,背后卻是陰謀算計、明爭暗斗、示形詐敵、虛實變易、顛楊倒柳、亦醉亦醒。一場群英會直把周瑜、蔣干等一干三國人物刻畫得盡致淋漓,筆法驚呈三挫三愕,起落有致;鋪敘承應,層次分明。
再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秦趙澠池之會。只覺眼前針尖麥芒、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張力十足。其人物意態詞鋒,神形兼備;擒縱攻守,披瀝無遺。然而別忘了,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實也是安排在一場簡單的宴席中干脆利落地完成的。
細觀這些飯局,你還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一、飯局幾乎都不上菜,越著名的飯局越看不到菜!而且,只論酒不言菜或重酒輕菜。飯局本身交代都極其簡省。
比如,陸虞侯飯間密謀那段,極盡譎異吊詭之能事:藏頭露尾、若隱若現;撲朔迷離、懸念不斷。然而,整一場飯局,除了只叫酒、上湯之外,絕不見_盤菜肴,甚至連菜的影子都沒有。反倒是林沖在廟里自吃的時候還特意不忘道明下酒菜是一盤熟牛肉。
再如,鴻門宴徑說“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飯局就開場了,蘭亭會只云“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就解懷歡飲了,“澠池之會”一句“秦王飲酒酣”就把款宴輕輕帶出了,賈府但言“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就把飯席布下了,此外,有關飯局本身你還能得到其他信息嗎?你還見得到席間一盤美味嗎?
按理,吃飯上菜,天經地義。為何會這樣呢?
席間無菜,那是因為菜是個累贅,交代多了反而干擾敘事。菜無關情節,無關內容。只說開宴,不提也暗扣著菜,所以只需虛位支應。
不過,飯局對菜如此吝嗇,然而對上酒卻是念念不忘,不惜潑墨重提。鴻門宴有“卮酒”、蘭亭會有“觴酒”、澠池會有“竟酒”、《琵琶行》開宴有“添酒”、蘇軾泛舟屬客更有“舉酒”。
酒為什么反倒成了逢宴必上的一道程序和元素呢?大家都知道酒的作用,酒能提神,酒能助興,酒能解悶,酒能使人放達,酒能使人陶醉,酒能活躍氣氛,酒能使人亂迷,酒能使真情畢露,酒還是最好的調節劑,等等。這樣想來,就好理解文學里席間少不了酒的原因了。因為,有需要,場面就需要這個。于是,飯宴始終,充溢著濃濃的酒香。觥籌交錯,不僅讓你享受了酒的醇美,宴飲的雅趣,還處處提示著飯局。
這樣看來,說到底,重酒輕菜還是取舍的需要,舍菜上酒的奧秘實是文學取舍的藝術。
還記得嗎?我們曾親赴過一場乾坤扭轉奠定歷史走向的著名飯局,那就是鴻門宴。按理這么一場著名的飯局該上多少讓人垂涎欲滴、眼花繚亂、經久難忘的佳肴呀。然而從頭到尾、自始至終你看到一道菜沒有?沒有!一道菜沒上卻能讓你吃得殺機四伏、驚心動魄、跌宕起伏、津津有味,這是何等高超的寫作藝術!為什么一場飯局連一道菜都吝惜不給呢?不是小氣,是人家“吃”的根本不是菜而是場面。飯局只是一個“幌子”,一個托架。托起一個對局,借你這張飯桌唱大戲而已。因為著眼點是在場面上,所以,有飯局的指向即可,結果將菜一概略去。這就是取舍!舍棄一切無關的,突出要表現的。舍棄了菜成就了宴,這就是“飯局文學”!這樣看來,某種意義上說,“飯局文學”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寫作即取舍,取舍即寫作!
再如賈母對林黛玉的宴請。這餐飯也不知菜為何物,整一個段落,直接提到飯局的就“寂然飯畢”四個字。然而,卻吃出了黛玉周圍“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氛圍,吃出了賈母在賈府享受著無上供奉的地位,吃出了膏粱錦繡之家繁文縟節的禮儀,吃盡了文學的美味!
二、這些飯局基本都集中在中國古典名著上,匯聚、凝結著中國古代文學最經典的手法。
上述飯局基本都出現在古代名著上。為什么就古人特別喜歡飯局?這還跟中國古代文學的特性不無關系。古代文學喜渲染、烘托,虛實、詳略、正側、對比,抑揚、懸念、埋伏、蓄勢等,其中,諸如烘云托月、草灰蛇線、鋪墊暗示、伏筆照應、點面結合等等是古代文學創造出來的一些最為經典的表現手法。而宴席最能容納,是這些手法一逞能事的好載體、好舞臺。
賈母宴請林黛玉,這餐飯不僅吃出了贊嘆,吃出了玩味,吃出了高超,而且,如此描寫還為后面以她為中心繼續展現賈府的奢侈榮華作了一個絕好的鋪墊。對于鋪墊暗示技巧而言,順手而得,化跡無形,臻于至致。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陸虞侯酒店飯間密謀,用飯局作托架,不僅承接了用于表現這伙人鬼鬼祟祟,說話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陰險的一言一語,并且還能搭上這個場景里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_店小二夫婦。這樣,就讓小說的側面描寫、語言描寫得到盡致的落實和發揮:一切都無需直接說出來,不必平鋪直敘,只借店小二夫妻的觀察,從店小二妻子的耳朵聽去,側面得出。以此產生似隱似現、曲折起伏的效果,從而扣人心弦。這是對飯局何等巧妙的依托!真是令人擊節稱道。
且這種飯間格局還非常有利于烘托出做賊心虛、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疑團重重等表現,從而堆疊起懸念,蓄積起文勢,推動著情節。同時又跟后文林沖廟外偷聽一節的真真切切、一字不漏形成強烈對比和照應,各自服務著所在部分的寫作目的。更有在“偷聽”方面,因飯局是公開場合有顧忌聽得含糊不清而“略”和廟外為激起林沖的沖天怒火加之說話人無所顧忌聽得句句切實而“詳”產生詳略得當效應……真可謂萬般手段匯聚飯桌!
一場密謀小聚,集對比、照應、懸念、鋪墊、渲染、烘托、蓄勢、正側、詳略等手法于一席,世間還能見到這樣“豐盛”的飯局嗎?
三、飯局都是文章最精彩的、最耐人尋味、最津津樂道的部分,而且有的還成了文章故事的關節點、緊要點。
誰能想象,《鴻門宴》要是沒有了項王與沛公留飲,這場戲會怎么開演,人物的較量又將如何施展?《廉頗藺相如列傳》要是沒有了澠池會,傳記如何去呈現“無韻之離騷”的敘述,又如何去樹立和豐滿藺相如智勇兼備的形象?《林黛玉進賈府》要是沒有了賈母宴請林黛玉,讀者還怎么看出這個簪纓世家的鐘鳴鼎食,寶塔尖頂人物的無上威儀,從而又如何端詳賈府上下的典型環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要是沒有了陸虞侯一伙閃進酒店吃過那蹊蹺萬端的飯菜,又如何能綿密細致勾連小說前后,推動故事情節?
蘇軾的《赤壁賦》一言以蔽之,其核心結構就是一個主客問答,其核心抒發就是一個超脫與放達。而這都離不開酒宴。喝酒吃飯就此成為行文的必然選擇。因為酒宴剛好能滿足上述這兩者的需要。酒可聚人說話,主客問答的格局便有了酒可助興忘憂,于是,積郁的情緒可如江水東去之宣泄。“舉酒屬客”便是這篇辭賦的關節和要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密謀飯局是埋伏,是為后面揭示謎底做的準備;是暗示,暗示著來者不善,暗示后面暗流涌動,暗示即將掀起沖天巨瀾。所以也是為小說至關重要的節點:首先,有此,就為讀者由于替林沖的命運擔心、揪心,捏著一把汗而產生閱讀的緊張形成小說的吸引作出了貢獻;第二,它把小說很多豐富的內容都牽連起來、照應起來。沒有這個飯局,后面人物的走向勢必迷茫無知;第三,為后面的情節安排做了很好的鋪墊。店小二和林沖為防范陸謙而各自所作準備的情節就可得以展開,諸如用林沖在此間“先急后緩”的表現來突顯他“隱忍”性格的意圖就得以附寄。第四,還為小說重要人物陸謙印象深刻的出場提供了足夠寬大場所和舞臺。最后,也為設置店小二夫婦這兩個小人物的形象找到了理由和作用。這樣的飯局怎能不讓人嘆為小說的緊要和關鍵?
故說,飯局,對于生活,是大事,是“性也”;對于文學,是味道,是賞讀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