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喚起學生的審美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語文課的成敗,也是評判課堂效果的重要標準之一。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開卷之初,能將試官眼睛一把拿住,不放轉(zhuǎn)移,始為必售之計。”他說的是考場作文開頭的技巧,其實,課堂導入又何嘗不是如此?精彩的導入猶如好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能夠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強烈地喚醒學生內(nèi)心的驚異與期待。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存在如下幾種不良傾向:一是脫離學生,為了導入而導入。有的教師一上來就是一段激情獨白,絲毫不考慮是否能夠喚起學生的興趣與情感,僅僅是為了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而已。二是脫離文本。有的教師挖空心思設(shè)計導入,借助一些多媒體手段,只為求新求異,卻偏離了文本和語言,純屬誤導。三是呆板無趣。導入環(huán)節(jié)除了作者介紹就是寫作背景介紹,以灌輸為主,方式僵化。
針對導入環(huán)節(jié)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不揣淺陋,提出基于文本、學生和活動的三種喚醒策略,以求拋磚引玉。
一、基于文本的喚醒策略——捕捉亮點
基于文本的課堂導入,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當中廣泛收集資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文章的亮點,把它作為導入課文的切入點。這個亮點,可以是文章的疑問點、矛盾點,也可以是文章的閃光點、精彩點、審美點。課堂導入只要能夠抓住“一點”,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就能引導課堂教學走向高效。
學生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從一個個疑問開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也應該尊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通過揭示、探究文本的疑問點,來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有的文章標題就暗含了矛盾和疑問,這時就可以從分析題目人手進行導入。如錢夢龍老師教學《死海不死》,就緊緊抓住文章題目中“死”與“不死”的矛盾,設(shè)疑導入:“標題上有兩個‘死’字,它們的意思一樣嗎?”從而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再如,一位教師教學《我用殘損的手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一、我用殘損的手掌干什么?二、為什么是殘損的手掌?同樣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另外,還可以從文章內(nèi)容入手來挖掘疑問點,在學生初讀文章后設(shè)疑導入。一位老師在教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寫一份阿長的履歷表。學生在姓名一欄填上了“阿長”,老師問:這是阿長的真實姓名嗎?由此引起了學生對阿長身份、地位等的反思,從而揭示出人物的悲劇命運和作品的深層意蘊。著名語文教育家孫紹振先生說:“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僅僅在課堂上滔滔不絕,不一定是有效的。關(guān)鍵在于,要在學生忽略掉的、以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fā)現(xiàn)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問題提出來,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來。”因此,教師在課堂導入中不能只是在語言的表面滑行,而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的疑問點、矛盾點,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探究精神,不躲避問題和矛盾,這樣才能使學生眼前一亮,激發(fā)他們濃厚的探究欲望,在課堂導入中開辟出一片新天地。
上述喚醒策略主要側(cè)重于文本內(nèi)容,另外,教師還可以抓住課文的文體和語言特點進行導入。對于一些文言文或?qū)懽髂甏容^久遠的歷史性文本,也可以從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導入,但要注意恰到好處,不要先入為主,禁錮、束縛了學生自主閱讀文章的積極性和樂趣。無論側(cè)重哪一點,教師都要爭取在學生原有水平上教學“未知”,而不是教學“已知”,以新鮮有趣的“未知”,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體悟到一種審美的快感,使課堂導入達到一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課堂效果。
二、基于學生的喚醒策略—尋找共鳴點
教學終究是為了讓學生學,因此課堂導入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體驗,喚起學生情感與思維的共鳴。語文名師于漪說過:“對準學生心弦彈奏,悅耳動聽的教文育人的樂曲就會縈繞在課堂,就會在學生胸際激蕩。”具有喚醒功能的導入要“對準學生心弦彈奏”,找到師生和文本情感的共鳴點,這樣才容易批文人情,引導學生喚醒自己的生命記憶和情感體驗,深度參與課堂。比如導入《走一步,再走一步》時,教師可以通過喚醒學生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進行導入,使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深刻共鳴,并借機升華學生的情感,深化學生的思想。只有當課堂導入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體驗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時,才能夠真正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激勵他們深入探索;而不能喚醒學生內(nèi)心體驗的導入,都是外在的,與學生無關(guān)的,因而,也是無效的。有的文本由于寫作年代久遠,學生不了解背景,缺少情感共鳴,這時可以通過引入一些歷史資料來還原時代背景,比如一位老師教學《土地的誓言》一文,課堂伊始,先播放《松花江上》的歌曲,在悲痛沉郁的音樂聲中,運用多媒體展示當時日本侵略者蹂躪、踐踏中國人民的圖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那個烽火連天、國將不國的歷史氛圍之中,為接下來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chǔ)。有時候,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也可以充分表現(xiàn)出抒情性文章中語言的感染功能,從而創(chuàng)造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共情的氛圍中去感受作者的心境,激發(fā)學生的共鳴。
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的體驗與需要,僅把課堂當成自己表演的舞臺,那么這樣的表演跟學生的心靈無關(guān),無論多么精彩,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難免會造成“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尷尬。因此,尋找共鳴點,需要教師的傾情投入。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第斯多惠說:“課堂教學藝術(shù)是激發(fā)、啟迪和活躍,但是你本身要是沒有激發(fā)性,沒有主動性,又怎么能去激發(fā)學生,去喚醒睡眠的人,又怎么能去活躍別人呢?只有生命才能創(chuàng)造生命。”因此,只有浸染了教師情感的課堂導入,才能夠在情感上打動學生;只有經(jīng)過教師深思熟慮的課堂導入,才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索。
三、基于活動的喚醒策略——營造興奮點
無論是基于文本的導入,還是基于學生的導入,都基本上是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的。能否考慮另一種形式的導入,即基于活動的導入?筆者認為是完全可行的。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手段,通過活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喚醒,主動性被激發(fā),思維和情感得以預熱,生命處于興奮狀態(tài),在這時導入課堂學習,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潛力。
基于課堂活動的導入,其實就是以學生的課堂展示、交流等活動來導入新課,比如,學生分小組展示課前收集的關(guān)于作家作品的文字或圖片資料,用競賽的方式自主學習語文基礎(chǔ)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閱讀的感受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疑問,等等,在整個活動導入過程當中,教師雖只有寥寥數(shù)語,課堂氣氛卻十分活躍。
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一種基于活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體驗中思索,思索中下筆成文。比如一位老師教學作文課《四季花語》,即先讓學生到校園中觀察各種盛開的鮮花,然后查閱相關(guān)資料,再分小組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在此基礎(chǔ)上導入正式寫作,效果頗佳。有位老師在導入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時,讓學生先行猜讀,即在進入文本之前,先讓學生猜一下故事的發(fā)展與結(jié)局,再與原文對照閱讀。這種猜讀活動,實際上是學生同作者共同進行的一場心靈探險。
基于活動導入的課堂往往是最為活躍的課堂,其中含有更多的變數(shù),因而就有更多生成的可能性。只要教師為學生活動提供一個寬松的氛圍,學生的感悟力與創(chuàng)造力一定會讓教師驚嘆。實踐證明,活動式導入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體驗,讓課堂更為靈動活潑,但這也對教師的綜合調(diào)控能力與臨場應變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教師不但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還要有善于思考的大腦,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隨時發(fā)現(xiàn)并捕捉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不斷營造、追蹤學生的興奮點,并適時抓住“這一點”進行擴充、引發(fā)與升華,跟學生一起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用自己一生的積累在備課,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在設(shè)計語文課堂的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