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高考中,《生如逆旅,一葦以航》一文奪得了福建省作文的最高分。高考分數揭曉后,《廈門商報》、臺海網對該文作者進行了采訪,并于6月27日分別以“廈門一中施瀅語文單科全市第一,她的作文以‘兔子’開頭,一‘閩高考最高分作文作者施瀅:我不喜歡中規中矩地寫作”為題作了報道。為給廣大高中同學,尤其是2013屆考生以備考啟迪,筆者對《生如逆旅,一葦以航》一文的“誕生之謎”作一探究。
一、積累
小作者施瀅在接受記者采訪中說:“積累很重要。我有一本神奇的冊子,里面是我幾年來的積累,關于適合在考場作文上使用的素材,有來自平時看的書,也有來自身邊同學的好文章。從高一起,每次看書我都會在本子上隨便抄些自己‘看中’的東西。慢慢地,這也成了我的習慣。”
毋庸諱言,中學生迫于繁重的課業負擔,“行萬里路”已不現實,這勢必導致他們對生活、人生、社會的“直接經驗”不足。如何突破這一寫作“瓶頸”?“讀萬卷書”不失為一良策。因為“讀萬卷書”讀到的是“間接經驗”,它是對“直接經驗”的有益補充,尤其是在備戰高考這一人生的特殊階段,它更是一種重要補充。
施瀅同學的經驗給我們如下兩點啟迪:①備好一個素材本。在素材本上“記”的過程、“剪貼”的過程,就是寫作積累素材的過程。既然能在你的素材本上留下痕跡,就說明這些素材對你來說“心有戚戚”。只有將這樣的素材用到記敘文中,才可能有感染力;用到議論文中,才可能有說服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好這個素材本,可以為你“把握生命里每一次(閱讀)感動”助一臂之力。②多渠道收集素材。“三點一線”雖窄,但素材收集渠道甚多:有自己看的書、同學寫的文章,有老師講的經典、同學談的趣事,有電視播的新聞、網絡傳的時文……用好這個素材本,就能把他們的“眼”變成你的“眼”,把他們的“耳”變成你的“耳”,把他們的“身”變成你的“身”。試想,一個把“看書當放松”的學子,又怎會有“無米之炊”的煩憂呢?
二、整理
素材本會越積越“厚”,如何把它變“薄”,并加以利用呢?施瀅說她是這樣做的:“我對收集來的素材進行分類,講生命意義的歸一類,談寬容的在一起,說文化的列一邊。到了高三寒假,我就自制了一本素材本,這本素材本雖然只有二十幾頁,但里面卻記滿了適用于考場作文的各類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跡。”
平時的素材積累,“興之所至皆是寶”。但“紙”上的素材無論多么豐富,如果不能內化成“腦”中的素材,那也只能是“白云千載空悠悠”。這就需要從“厚”走向“薄”,從量的積累走向質的遴選。
施瀅同學的回答給我們如下兩點啟迪:①將素材條理化。各人可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可能,每隔一星期、一個月、一學期或一年將自己的素材本梳理一次,通過分門別類的整合,使之條理化。其實,整理素材本的過程,也是一個整理自己思想的過程。要知道,有序記憶要比無序記憶效果好得多。為了使整理工作事半功倍,推薦大家使用活頁本,它可以根據你的需要,進行隨意排列、組合,甚至剪貼、重組。②將素材精致化。從高一到高三,增長的不僅是年齡,還有我們的認知水平。高一還讓你怦然心動的故事,高二就有可能不再讓你心起漣漪了;高二還讓你拍案叫絕的妙論,高三就有可能不再讓你會心頷首了。將素材精致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自己最新、最高的認知水平對素材本“去粗取精”的過程。素材只有經過了大腦的系統整理、悉心遴選,才能牢牢地銘記在心。
三、運用
本子上有了素材,那么該如何用進自己作文中呢?施瀅說:“每次考試前,我都會看一遍,考試中,素材本上的東西也都能用上。這次高考,文章所用不少來自這本冊子,甚至包括標題。”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會積累,不會運用,那只能算作一個書櫥。古希臘“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在《殘篇集》中說:“一個人如果知道的東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聰明人。”同樣,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時積累的素材用上了,用足了,用得恰到好處,那他就是一個聰明人。
施瀅同學的回答給我們如下兩點啟迪:①“記”是為了“運用”。從備辦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腦海中牢牢樹立起一個理念:把讀得會心的素材“記”下來不是目的,我的最終目的是要在作文時“運用”它。②“看”是為了“生成”。每次考試前把素材本看一遍,目的是讓‘‘本子上的素材”與作文題目在自己的腦海中產生碰撞,從而生成出作文的構思。
素材本運用的真正功力不是直接去引用,而是間接去運用,最好能機智地化用。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與卷子上作文題目的主旨非常契合,你能不能就把它照搬到你的作文中來呢?如果這么做,就成了抄襲。那怎么辦呢?如果寫記敘文,你就要悉心揣摩作家莫言總結的寫作經驗——要善于把別人的生活變成自己的生活。作家莫言說:“一個好的作家或者說一個能夠持續不斷地寫作的作家必須能夠掌握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就是說把別人的生活變成自己的生活,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這種能力我想是一個作家基本的素質。怎么樣變?這個問題比較復雜,第一要借助于想象力,第二要借助于自身的經驗。……還要有虛構細節的能力,有一種沿著情節往后延伸想象出細節的能力來。……這個技能掌握之后你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寫下去,寫完了自己可以寫別人,寫完了中國可以寫外國。”如果寫議論文,你就要從故事中條分縷析出“理”來論證你所提出的觀點。所謂“化用”,“化”的是思想,是構思。其實,故事只是一副“軀殼”,而思想才是內容之“魂”,構思才是形式之“魂”。只有做到得“意”(魂)忘“形”(軀殼),才能臻至“化用”這一素材運用的至高境界。
“厚積薄發”中的“厚”,不僅是對素材“量”的積淀,更是對素材運用“功力”的歷練。廣大考生在素材積累的過程中,只有練好從“書中之材一本中之材一腦中之材一文中之材”的三級跳,才能達到素材運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之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