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制度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進行了擴招,使得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早已達到了供大于求的地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就業政策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由原來的“計劃分配”轉變為現在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這樣的就業制度,在給予大學生自主選擇的同時也賦予了用人單位擇優錄取的自主權。目前,用人單位主要看中學生的道德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知識技能,學習意愿、可塑性,敬業精神,溝通協作能力。但同時,大學生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如自身的認知能力不足、實踐能力不強、合作溝通能力較差、自控能力弱等逐漸暴露出來,這既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又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高校在面對這一難題時,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差的原因
(1)學生擇業觀念陳舊,缺乏準確的自我定位
目前多數大學生的職業意識淡薄,受傳統觀念影響,在擇業和就業方面期望值高、功利性強。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大學生如潮水般紛紛涌入發達的東南沿海城市,而不愿意去發展相對落后中西部城市;在就業單位的選擇上,多傾向于國家單位、大營國企、待遇較好的外企,而不愿意選擇民營企業、鄉鎮企業、農村基層單位;在崗位的選擇上,多選擇工作環境好、待遇高、工作較輕松的崗位,而回避待遇低、地位低、層次低的崗位。此外,大學生在求職上存在較強的依賴思想,缺少積極主動尋找就業機會的求職的意識和能力,缺少自主創業的勇氣,擇業目標盲目。
(2)人格特征不夠健全,抗挫折能力較弱
許多大學生平時缺少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遇事猶豫不決,缺少果斷,心理素質不健全。大學生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從小到大,遇到的挫折較少,同時由于學校缺乏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所以大多數學生的抗挫折的能力較弱,在經歷了一兩次的求職失敗后,就輕言放棄或滿腹牢騷,而不愿意正視問題,去總結求職失敗的經驗教訓,為下次求職做充足的準備。
(3)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是高校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必要措施。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專業結構和社會需求結構關系上,應適應社會發展和未來需求。但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進行學科設置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學校未認真調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設置社會需要的專業,同時也沒有針對社會的變化,變更學校的專業設置,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大量積壓,而一些社會緊需的人才又一時難以培養,比如工科類專業供不應求,需求火爆,而一些傳統農科類專業畢業生市場需求不足,形勢嚴峻,造成了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與結構性失衡。
(4)大學生的誠信品質欠佳,缺乏敬業精神
學校誠信教育的缺乏以及部分學生個人道德素質低下,使得學生常出現不守信用、隨意違約、好高騖遠、心態浮躁,缺乏應有的誠信品質和愛崗敬業意識。這些問題的頻繁發生,嚴重挫傷了企業接受大學畢業生的積極性,這又進一步導致大學生就業機會的喪失,同時也影響了學校的聲譽,更進一步影響到學校后續的就業狀況。
二、對于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
(1)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人生價值觀、就業觀、成才觀、創業觀、等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的那樣,“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贝髮W的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與就業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幫助解決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并成才。
(2)著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工作隊伍
要想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學校必須要盡快培養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具有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開拓創新、愛崗敬業、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隊伍,這支隊伍包括專職老師、就業工作人員、行政人員。專職老師要具備扎實的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要密切關注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教師要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精通職業生涯規劃,了解大學生就業心理,熟知有關勞動就業法規,他們可以將自身的知識能力與就業指導相結合,使就業教育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業指導人員要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對就業市場和就業形勢了如指掌,同時與用人單位保持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他們要進行政策指導、舉辦招聘活動、為學生的擇業提供服務;行政人員要求工作熱情、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事業心,幫助學生做好就業準備,發現自我、認識自我、開發自我、發展自我。總之各部分人員都要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為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而努力。
(3)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及內容、檢驗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恰當的考核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檢測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具有巨大的作用。思想政治課的考核方式,除了要考核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的提高和現實的行為表現外,還需考核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己朔绞街幸獜娀皩W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考試。采用考察理論知識、寫論文、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總結,幫助深入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同時要將理論知識的考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變革考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轉變教育思路,引導學生就業走向創業
就業教育和創業教育是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是學校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基礎上探索出來的結果。就業教育是填補現有的就業崗位為目的,而創業教育則以創造性就業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為目的。創業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與創新性,它較就業教育而言,更具有主動性,強調學生積極應付社會變化。對于學生的發展更加有力。只要政府和高校對創業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創業教育的新理念必將樹立,這將會緩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5)通過就業競爭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期存在著一大弊端,即忽視學生的個性教育。將就業競爭力的培養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起到實現共性教育的目的,又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目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學生的性格、能力、特征,進行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大學生的主體需求,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達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即個性化的目的。
(6)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針對大學生誠信品質欠佳,缺乏敬業精神這一嚴重問題,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誠實守信和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高尚的精神境界等、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崗位成才的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務實的作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唯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大學生積極進取,胸懷大志,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理想。
(7)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心理教育相結合,加強就業心理咨詢的力度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難免會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極易自暴自棄或是滿腹牢騷,不利于學生的后續求職。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心理調節的方法進行自我調試,同時學校也要積極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詢機制,對于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矛盾給予分析和開導,緩解不必要的就業壓力。
三、結束語
大學生在就業上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常常出現多人競爭一個職位的情況,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高校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研究,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措施和方法,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多下工夫,改變學生的就業觀、擇業觀、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唯有如此,才能幫助大學生在就業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獲勝。
參考文獻:
[1]蔡運花.論大學生職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2]康丹丹.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5
[3]何海燕.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現狀和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3
[4]劉俊峰.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5]遲濤.全程化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7
[6]劉向陽.試論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德育職能[J].徐特立研究: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2
[7]王軍,何苗,黃曙萍.大學生就業的新趨勢及其引發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4.1
[8]夏金元,胡小平.試論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與 大 學 生 就 業 能 力 培 養 [J].教 育 與 職 業,2006.14
[9]楊震.論高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5
[10]沈妍,張志萍,田永強.大學生就業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民營科技,2009.5
[11]陳欽華,張晶,李小紅.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呈現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
作者簡介:
熊楚舒(1970-),男,湖北麻城人,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學院黨總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