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十年代到現在二十年里我國出現了法學職業化教育,區別于大學里的法學大眾化教育,我國的法律職業家“在深厚的學識基礎上嫻熟于專業技術,以區別于僅滿足于實用技巧的工匠型專才。”而在中國正需要這樣作為一國實現法治的中流砥柱,需要用法學職業化教育來系統地培養法學人才。
一、實現中國法學職業化教育的價值分析
法學職業化教育首要涵義就是實現法學職業專門化的教育法學職業化教育,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基礎教學和訓練,并且需要遵循職業準入制度通過職業資格考試。
1.有助于法律從業者素質的提高
司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尚需要較大提高。據一些非官方的統計,全國17萬律師之中,真正受過良好的規范的大學法律教育的大約只有三分之一,但這比照法官、檢察官還是好的。在我國法學教育歷史上,政法專業是曾經開設的法學專業之一,但學習的更多的是哲學政治類知識,因而在司法實踐中,法學專業的人才必須在政治成熟的基礎上才能夠在司法界有所作為。
2.有助于司法權威的樹立
一些素質不高的司法工作者缺少司法權威的意識,去年遼寧某市檢察院一名檢察官就曾經當街毆打僅刮掉其汽車一塊漆的小學生,還揚言是學法律的,誰有能耐就告她,完全失去了作為檢察官最基本的素質,也使司法權威在群眾中一落千丈。
3.有助于司法獨立的實現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司法權一直被視為行政的附屬,我國的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司法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是相當大的,這種阻力來自于各個方面,包括行政機關、權力機關、個人的非法干預以及司法機關內部管理體制所帶來的干預。馬克思曾說過:“法官除了法律外沒有別的上司。”但我國法律職業的行政化傾向卻依然嚴峻,同時帶來當前司法中的不良現象,而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卻是司法不夠真正獨立,法學職業化教育無疑是實現司法獨立的重要方面。
二、實現中國法學職業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法學教師隊伍素質的穩步提高為法學職業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持
法學教育應當分層次,法律院校也應當分門別類,以最大限度地給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
2.司法改革經驗的不斷積累為法學職業化教育培育有力的思想基礎
隨著司法改革的逐步開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我國司法體制和教育制度的認識也逐步向更廣、更深的領域拓展。在探索我國法學教育之路的過程中,無論是理論界、實務界還是普通民眾,都在反思我國司法體制的合理性、有效性問題。
3.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為法學職業化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
司法職業化的價值追求和各個具體內容已經有了法律的充分肯定:其一是憲法和其他法律明確規定了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基本方式,為法學職業化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根據。其二是《法官法》《律師法》出臺和進一步的修訂,為法學職業化教育的實際操作搭建了基本的法律平臺。
三、實現中國法學職業化教育的途徑探索
1.完善法學教育的職前培訓制度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是法學教育工作者面臨著知識的更新和適應新的法制環境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培訓,而目前我國法學教育通常只注重法學基礎的傳授,實際工作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在高校卻很難學到的。為了讓法學畢業生達到職業化的水平和程度,必須借助專業培訓,而要想使其素質始終能適應社會情勢變化而保持高水準,就更應該對法學學生進行終身職業化培訓。
2.以統一司法考試促進法學教育職業化
實行每年一次的統一司法考試是中國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是對過去各種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制度的一次整合,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司法考試促進了法言法語的形成發展。其次,司法考試促進了法律職業的統一和技術要求。再次,實行司法考試可以有效地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最后,司法考試促進了法律職業觀的統一。
3.建立法學職業化教育質量評價制度
我國法學職業化教育的質量評價要實行制度化和透明化,應當準確了解法學教學各個環節現狀,對院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作出評價,為法學教育改革和管理部門宏觀管理提供依據,進而為法治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人才調控體系。
參考文獻:
[1]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美]波斯納.超越法律[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張智輝,楊誠.檢察官作用與準則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4]賀衛方.司法的理念與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5]呂忠梅.《職業化視野下的法官教育》.載于蘇澤林主編《法官職業化建設指導與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