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的背景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人格、創新能力為突破口的,遵循創新性人才的發展規律,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實踐活動過程。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是素質教育應該有的內涵,其實質是在于培養人的創新素質,實現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創造性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的發展戰略核心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是實現這一發展戰略的根本保障。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核心內容。筆者所在的浙江工業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浙江省屬重點大學,承擔著為浙江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務。
時代要求我們: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
我國教育有著自己的傳統和優勢,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和薄弱環節。我們在創新人才培養體制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們有了很多的“中國制造”,但我們缺乏的是“中國創造”。我們缺乏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土壤,缺乏系統有效的創新人才培養運行機制。開展創新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國教育需要逐步改正的重要環節。
2.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因此,創新教育也應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主旨。高校要以大學生創新教育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3.有利于“科教興國”戰略的落實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能力的強弱,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所處地位的重要因素。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對人力資源進行連續性開發,只有對勞動者進行創新教育和終身教育,才能適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對于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機制與措施
筆者所在的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從1999年開始,開始探索創新性人才的培養,11年來的通過廣泛調研、充分研討,在學生工作線和教學線的通力合作下,針對工程類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實踐模式進行了探索,研究如何構建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長效機制,為浙江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在此基礎上,學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創新在機械”適應地方制造業的大學生創新教育。
“創新在機械”適應地方制造業的大學生創新教育以整合建設大學生創新平臺,完善學生創新的激勵機制和指導機制為抓手,在《浙江工業大學關于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若干意見》的指導下,制定創新教育工作規劃,明確工作目標和發展方向,指導推進大學生創新教育,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創新活動覆蓋面和創新能力水平,使大學生創新教育成為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了針對工程類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實踐模式,走出了一條制度化、科學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構建了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長效機制。
1.依托校園文化建設,著力培育創新文化
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訓和“敦仁通變”的院訓,依托工程創新學校、團學會、研究生會的組織力量,以“創新在機械”科技文化節為載體,培育創新文化,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在機械”科技文化節以創新為指導,以學生科技工作為基礎,塑造濃厚學術氛圍。通過建立科技社團,創立《創新論壇》、《機械創新創業學報》等刊物、舉辦以交流會、講座、圖片展等形式的專利周活動,“學海無界”在杭高校研究生學術論壇,開展省級科普項目——機械專題科普月活動等創新教育活動深入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施;圍繞培育目標,將人文教育融入創新教育。科技文化節結合高等教育熱點問題,開設敦仁文化講座,至善學生論壇,“揚正氣、樹新風”思想道德建設周活動,“書香伴我行”讀書活動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強調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2.建設富有特色的創新教育體系,推進大學生創新教育
以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械工程學院工程創新學校為載體,統籌規劃創新教育活動、整合各類平臺和資源,形成有效工作體系。建設集課程平臺、訓練平臺、競賽平臺和管理平臺等多位一體的大學生創新教育體系。面向所有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教育,擴大參與面和受益面;使絕大部分學生能夠直接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使20%-30%的學生成為創新意識好、創新能力較強的創新型人才。立足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水平,明確目標,通過創新教育使學生在各級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專利、發表論文等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利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能力明顯增強。
3.制訂切實可行的創新教育措施,提升大學生創新水平
構建一支由教授、企業工程領域專家、企業家、工程教育專家組成的創新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統籌學生創新教育。在師資上,依托現有的優勢學科力量,吸引一批教授擔任本科生指導教師,形成一支從事本科生科研指導的創新教育教師團隊,培養一批從事創新教育課程的骨干教師隊伍。在課程建設上,面向低年級學生開設的創新教育素質課。在構建大學生創新平臺上,著手構建系統完整、功能多樣的大學生創新訓練和競賽平臺體系;并注重加強創新教育引導,采用學生專業社團、興趣小組等形式組織學生參加創新訓練。在課外科技競賽上,制定各類鼓勵政策及競賽指導。在成果培育機制上,做好大成果、大項目的培育機制,做好學生專利申報培訓力度,加大學生專利獎勵力度。
4.做好重點賽事的組織和參與工作,不斷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浙江省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是浙江省大學生科技競賽委員會下屬十三大賽事之一,也是十三大賽事中唯一將秘書辦公室設在我校的賽事,每年的競賽由我校和當年省內選拔出的另一所高校共同承辦。
浙江省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作為浙江省高校創新教育系列中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讓學生根據選題的功能、性能指標和設計要求開展廣泛調研論證,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自行擬定設計方案,完成設計圖紙,同時,讓學生自行聯系零件加工,配件采購,完成實物樣機和模型的制作、裝配與調試,達到全面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競賽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和團隊精神方面,在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對工科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起到了推動和強化作用。
作為賽事的秘書單位和永久承辦方,我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競賽,并有針對性地出臺多項措施為學生參賽提供支持。如為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允許學生將參賽作品直接替代課程設計環節,給予學生資金支持和獎勵,設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針對學生每天十二小時開發,用于學生制作和加工作品。近年來,學院內每年近250人報名參加省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通過比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同時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為我院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取得佳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大學生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目前,大學生創新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學生的創新教育離不開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就目前而言校內外恰如其分的適合學生進行實踐鍛煉的場所較少,大多為針對教師科研的實驗室或企業的專業生產基地,學生較難獲得循序漸進及針對性的訓練。
2、伴隨自然科學的日漸強大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逐漸興起,知識分類漸趨細化,知識邊界越發清晰。學生單一“專業化”的視角,難以滿足創新教育復雜的多元需求。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道路上要做的還有很多。
1.我們需要完善機制,加強陣地化建設,為活動開展搭建組織平臺。要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就必須為他們提供展示自己、交流成果的機會和平臺。健全交流機制,圍繞科技競賽的開展,舉行各種學術講座、科技展覽、公開答辯會和編印大學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采用必要的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生與學生、團隊與團隊、學生與社會、企業之間的創新交流活動。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形成主動參與、雙向互動、共謀創新教育的良好氛圍。
2.突破高校閉門培養的局限性,創新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重視利用各方資源開展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學校、企業、政府、社會協同合作、良性互動的人才培養機制,以政府創業園區、企業研發基地、基層實踐場所等為科技文化活動的廣闊天地,提高大學生創新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圍繞培養目標,促進全面發展。將人文教育融入創新教育之中,在強調深入工程知識的同時,高度重視人文知識的普及滲透。以人文意蘊的教育方式,為學生構筑起既有思想性、又有學術性,同時又能夠體現自主參與的思想交流平臺,塑造文理兼備、全面綜合發展的現代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沫.理工科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05
[2]王榮德.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2
[3]徐鵬,王麗娟,蔣平.大學生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2008.9
[4]徐佳.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推動大學生創新教育[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11.4
[5]李洪亮,李永平,董巖.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運城學院學報,2012.1
作者簡介:
柳雕貂(1983-),女,漢族,浙江上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