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部控制責任體系的構建
(一)內部控制責任體系的構建原則
分級負責:企業的管理層、部門、崗位都應分別對本層級所承擔的內部控制職責負責。
全面涵蓋:內部控制職責包括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執行及組織實施等各個方面。
客觀公正:要以事實為依據,以企業各項內部控制規定為準繩,以風險為著眼點,實事求是地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責任認定和適當、公正的處理。
懲防結合: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的宣傳、培訓和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對內部控制責任的追究和相關責任人的懲處,促進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執行機制,建立懲防并重的管理體制。
(二)內部控制責任體系的要點
完善事前防范:企業應建立一套嚴格的內控規章制度,制度的設計上應可采用體制牽制、簿記牽制、實物牽制、會計控制和財務控制等方法;內容上應覆蓋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和對外擔保等。
重視事中控制:內控規章制度建立后,應確定可以得到執行和落實,重點關注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控制、授權批準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報告控制和會計系統控制等是否得到有效執行,應體現為保障企業運行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
落實事后監督:在每個重大經濟活動完成后,都應按有效的監督程序,審計各項經濟業務活動,發現內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環節;這樣既保證了管理目標的適當性和科學性,也可根據反饋的實際信息,隨時采取調整措施,以保證資金的管理更為科學、合理、有效。
(三)內部控制責任體系的組成
管理層責任:主要指企業管理層在內部控制中的責任,管理層應負責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完善以及評價,要負責向董事會、審核委員會匯報內部控制工作情況及向外披露內部控制情況評估報告。
組織層責任:企業相關部門在內部控制工作組織中承擔相應責任,其中財務部門負責內部控制設計、推進總體組織及協調;審計部門負責組織內部控制的監督評估工作及向管理層和審核委員會報告評估情況;企業各經營、管控部門分別負責組織本業務、本專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制訂和實施,并指導所屬單位相關業務、專業的自我評估工作。
操作層責任:企業的各部門、機構及所屬員工要負責本部門、本崗位內部控制的有效執行和自我評估并向本單位管理層報告內部控制情況。
(四)落實內部控制責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在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細則、內部控制權限列表以及相關配套文件中明確載明具體責任人。
2.在上述內部控制文件的基礎上,通過企業各相關部門制定本專業的制度、規定、辦法,進一步明確相應責任,不得產生沖突并力求沒有遺漏。
3.企業機構編制、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明確將內部控制責任納入部門工作職責、員工崗位職責并作為績效考核工作一項重要內容。
4.企業信息化建設管理部門應牽頭對主要控制流程、控制措施進行IT系統固化,強化執行責任的落實。
5.通過業績考核及行政處罰等相關措施的落實,追究內部控制失效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維護內部控制制度的權威性。
6.加強培訓和宣貫,在企業內部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氛圍,使各個管理層級和廣大員工建立正確的內部控制責任意識。
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相關對策
(一)違反內部控制進行責任界定的內部控制缺陷的分類
一般過錯:指控制措施執行過程中,相關部門和責任人違反內部控制規定,未履行或未正確履行內部控制職責,有可能影響內部控制失效,但由于被及時發現并在日常工作中得以糾正,從而未對財務報告造成影響的行為。
一般性缺陷:指內部控制設計或執行存在不足,導致管理層或員工在履行內部控制職責時,不能預防或發現財務報告錯漏。
顯著缺陷:指在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該內部控制缺陷或缺陷集合導致財務報告中的并非無關緊要的錯漏被預防和發現的可能性并非十分微小。
實質性漏洞:指在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中,存在的該控制缺陷或缺陷集合導致財務報告中的重大錯漏被預防和發現的可能性并非十分微小。
(二)違反內部控制的責任對象
直接責任人:在本崗位工作職責范圍內違反內部控制各項制度相關規定應承擔相應責任的當事人。
主管責任人:在部門工作范圍內出現違反內部控制各項制度相關規定的情況,應承擔相應主管責任的當事人。
領導責任人:在企業分管工作范圍內出現違反內部控制各項制度相關規定的情況,應承擔相應領導責任的當事人。
主要領導責任人:在本企業范圍內出現違反內部控制各項制度相關規定的情況,應承擔相應領導責任的當事人。
(三)違反內部控制的責任追究
企業通過各種渠道來發現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這些渠道包括:信訪舉報、企業內部的各種監督檢查和內部控制評估以及企業外部如外部審計、國家審計、國資委、財政、稅務及其他國家機關的各種檢查。企業內部應加強對內部控制的監督檢查,形成三道內部控制責任防線:第一道防線是業務操作執行部門的自我檢查;第二道防線是財務、統計及業務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第三道防線是內部審計及紀檢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