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環境的概念
體育環境包括體育的社會環境、體育的自然環境和體育的人工環境。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也是體育鍛煉中活動的主體。依據一定的鍛煉目的和各自的價值判斷,人們經常選擇通過一定的運動形式和組織方式,達到使自己(個體或群體)的身體運動起來的目的,從而更深層次的滿足自身的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同時,也使作為客體的自身機能隨之而來的發生一些好的轉變。在這個過程當中,人不僅與其自身發生聯系,同時還和周圍的物質世界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聯系,例如從家庭、觀眾、社區到社會,從地理環境到氣象變化,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以及不同的運動器材和場地設備等等,它們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整個體育鍛煉過程。而正是這些因素相互配合,構成了傳統意義上的體育環境。雖然,它們并不是體育鍛煉行為的直接構成因素,卻對整個體育過程尤其是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產生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
2.體育鍛煉行為的內涵
當今社會,體育已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活動,是人們社會生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方式。體育行為也有了比較寬泛的內涵,即凡是與體育發生聯系的行為活動都稱之為體育行為。根據行為目的的不同可分為體育學習行為、體育鍛煉行為、體育管理行為等。其中,體育鍛煉是指運用各種身體練習方法,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以強身健體、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身體活動。體育鍛煉行為即指體育鍛煉者在內因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以增進和豐富生活為目的,體現主體意愿的行動過程。
3.影響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因素分析
影響學生體育情緒和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其中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場地建設和先進的技術設備這兩個方面;而內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教學內容、教師的自身素質以及大學生體育比賽和體育表演的欣賞能力。只要內外兩個因素都得到重視和提高,對大學生體育素質的提高和形成良好健康的體育行為都大有好處。
心理學研究證明,運動與情緒和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的運動效果。所以,要使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首先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體育學習與鍛煉熱情,使其情緒和行為聯系起來。只有讓其情緒受到體育鍛煉的良好引導,不斷重視并把體育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自然就容易形成正確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這也就是說,在體育教學過沖中,首先培養大學生擁有“快樂體育”的概念。快樂體育活動中所產生的主觀情緒體驗直接反映了體育學習的社會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態度和投入的意愿。
總之,情緒是影響體育學習行為主體因素中一個極為活躍、極為重要的變量,情緒體驗不僅決定著學生體育學習態度和心智努力趨向,而且直接制約著學生體育學習動機的價值取向與動力水平。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體育環境,實行情緒引導,推崇快樂體育的做法對大學生正確體育行為的產生與培養也至關重要。
4.對策及建議
4.1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與意識
體育鍛煉觀念意識是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機與價值觀取向的直接體現,正確的觀念能指導大學生進行良好的體育鍛煉。學校應該組織學生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觀看一些體育賽事、參加與體育相關的娛樂或者競技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激發并增強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的熱情。同時,還可以借助校報、廣播甚至媒體,加強體育健身的輿論宣傳,普及體育知識和體育鍛煉對個人健康、學習以及生活的重要意義。從而在校園內樹立或倡導一種科學、合理的體育健身運動休閑方式。
4.2加強體育活動場地與器材建設
學校體育設施是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體育運動場地過小、器材較少、體育師資跟不上的問題日益顯現,這些都制約著體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所以,學院領導要高度重視體育場館建設,合理利用校內外的體育資源,盡量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則之下,優化整合、更新學校的體育場館以及體育設施。爭取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氛圍和外部環境,以最大化地滿足各個層次、愛好各異的學生進行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
結語
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和意識是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能力的最為有效手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一定不能忽視大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活動,進行體育鍛煉,最終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形成一種正確、科學、合理的體育行為和堅持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作為國家建設發展的希望和后備力量,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應緊緊圍繞當前的體育環境加大教學課程設置改革,重視體育環境對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熊茂湘.體育環境導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12
[2]沈國平.影響大學生體育行為主要因素的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9.3
作者簡介:
田井泉(1979.11-),男,山東榮成人,本科學歷,助教,從事體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