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通過旅游目的地的具體載體和相關表達方式,了解、鑒賞、體驗和感受目的地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達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陶冶情操等目的的一種旅游類型。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文化旅游是一個包含核心產品、形式產品、附加價值在內的整體概念。休閑娛樂產品的附加價值,體現的是一種精神需求,即人們通過休閑娛樂的方式感受生命的快樂和幸福。
一、海南文化旅游資源分類
(l)山水文化旅游資源
海南省的山水文化旅游資源種類繁多,類型豐富,開發利用的潛力大。從自然地理環境方面看,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彎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從資源分布方面看,東部和西部資源特色差異較大,東部有優良的海灣、海岸資源,西部富有差異化的山海資源。名山有五指山、南山、東山嶺、霸王嶺、尖峰嶺、吊羅山等,名洞有三亞大小洞天、海口火山群、落筆洞,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陵水河,除此之外還有湖泊、海濱、瀑布、化石等旅游資源。
(2)社會人文旅游資源
社會人文旅游資源不同與山水旅游資源,其形成不僅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歷史、經濟、文化、民族等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其形成過程遠比山水文化旅游資源復雜。社會人文旅游資源是整個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藝術成就和文化結晶,是人類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歷史、藝術的高度概括和濃縮,凡是社會人文旅游資源都與人類活動有關。社會文化旅游資源具有歷史性、人為性、自然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有益性等特點,海南省自古以來形成了復雜的多元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為海南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瑰寶,也為海南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社會人文旅游資源。海南社會人文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如遺址、博物史館、摩崖石刻、名人故里,建筑文化資源和藝術文化資源豐富,黎族織錦、瓊劇極具民族和區域特色。
二、海南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及不足
(1)旅游產業經濟基礎薄弱,作為支柱產業的直接效益尚未凸現
海南雖是旅游資源大省但還不是旅游經濟強省,旅游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在全省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較小,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雖年年遞增,但收入總量并不大,說明海南旅游產業這幾年的發展,仍屬數量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經營是粗放型而非質量型。同時,地區發展也不平衡,旅游企業和旅游景點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海口、三亞等市縣,西部、中部地區旅游開發緩慢,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小,產業帶動作用不突出。海南旅游企業大部分規模偏小,經濟基礎薄弱。相當多的旅游企業負債重,流動資金缺乏、市場競爭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差。以旅行社為例,全省旅行社平均固定資產不到200萬元,相當一部分旅行社規模小、底子薄,經過多年發展,仍靠“幾張辦公桌、幾部電話機、傳真機來打天下”。而在業務上主要是以接待旅游為主,組團旅游較少,尤其是旅游市場營銷網絡局限于島外組團社,受外地旅游客源市場或其他突發性事件影響大;不僅客源不穩,而且利潤低,極易發生價格戰。
(2)旅游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一方面,雖然旅游行業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導,是始終和國際接軌的行業,但由于內部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旅行社業一直處于“弱小散”狀態。突出表現為:海南旅行社中個人內部承包、“部中部”的現象較為普遍,內部承包使得旅行社設立的準入門檻相對降低,經營許可形同虛設。這些從招徠、計調、接待到結賬一手清的小而全的個人承包業務經營體制致使部分旅行社的內部管理混亂。內部承包、掛靠的經營者不想對旅行社進行大投入,被承包、掛靠的旅行社也不想有什么投入。經營者的責、權、利分離,導致了對企業資本擴張缺少內動力。旅行社資本的擴大和資產的增值,實際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企業
發展多年往往還是老樣子。另一方面,從經營機制看,由于旅行社內部管理松散,人員變動較多,旅行社的相當部分從業人員為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對企業的長期發展關心較少,對新產品開發和新市場開拓也不想有更多的投入。為壓縮成本,往往在重復的市場上推銷重復的產品,拉重復的客戶,形成低層次價格競爭,造成旅游服務質量的不穩定,導致經營風險集聚,因違規操作引發三角債等經營糾紛時有發生。短期經營行為嚴重影響旅行社的信譽和進一步的發展,而由此形成的惡性削價競爭則是導致當前旅游市場混亂諸多問題的根源。
(3)旅游行業管理不夠完善
海南旅游業市場經營開放度走在全國前列,市場化程度較高,但由于對全社會辦大旅游的負面效應考慮不周,市場應變能力不強等諸多因素影響,致使海南旅游市場管理存在一些問題。旅游市場內部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業務操作不規范,低價格競爭、從業人員素質低、管理粗放、服務質量差等問題。
三、海南文化旅游發展思路
(1)環島開發,突出特色
海南島海岸線長達1525公里、其中一半以上為沙灘。而且沙灘坡度平緩,潔白柔軟,海水澄澈,陽光充足,水域安全狀況良好,可與世界上其他海濱旅游勝地相媲美。沿岸淺海中廣泛分布著美麗的珊瑚礁和被稱為“海上森林公園”的紅樹林。2008年,海南啟動了國際旅游島建設行動計劃。基于海南旅游資源特點,就應該充分利用其豐富、密集的旅游資源,實施環島開發,以力爭早日實現把海南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熱帶海島度假休閑勝地這一宏偉目標。
(2)保護性開發民族文化資源
海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生活著黎、苗、回等多個少數民族。其中黎族2008年人口達到約132萬,約占全島總人口的16%,是海南島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民族,也是中國唯一分布在海南島的少數民族。黎、苗、回、壯等各民族同胞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形成了各自獨特而燦爛的文化。而在目前的海南旅游業中,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景點只是被簡單粗放地商業開發,未能充分挖掘出其歷史文化價值。在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進程中,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開始威脅著民族文化生態:一方面因民族文化的“自閉性”制約文化旅游檔次的提升,把旅游者帶入一種落后與單調之中;另一方面因民族文化的“速溶性”使民族文化逐漸被現代文化所取代,失去了民族文化應有的旅游和研究價值,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海南椰雕制作工藝精細,在古代有“天南貢品”之譽,但如今由于商業利益的驅使,椰雕工藝被大規模開發,市面上的多數椰雕制品都粗制濫造,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地位。因此,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對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必須堅持“保護性開發”的原則,將開發與保護融為一體,實現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經濟效益與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雙贏。
(3)培育旅游企業,打造品牌產品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海南文化旅游企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整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海南文化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文化旅游企業還存在總量偏少,規模偏小、結構不優、特色不強、品質提升和產品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旅游企業做強做大、文化旅游產業綜合競爭力提升。旅游產業的穩定發展必須倚重于一定數量的品牌產品作為其旅游經濟運作的主導力量。目前,海南省還缺乏世界級的國際化旅游品牌,在國內著名的旅游品牌也不多,對全省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還沒有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因此,今后海南發展文化旅游的主要任務,一是要重視培育旅游企業,精心挑選,強力打造龍頭景區景點,加快建設力度,高水平展示景區文化內涵,全面提升建設水平和文化品位;二是加強旅游宣傳,提升旅游形象,打造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吸引力強、輻射面廣的海南文化旅游王牌產品。
參考文獻:
[1l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陳福義,范保寧.中國旅游資源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4
作者簡介:
李恬,海南瓊海人,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