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需求的定義
消費需求是指消費者對以商品和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的需求和欲望。當商品經濟處于不發達階段時,消費者的消費領域比較狹窄,消費的內容很不豐富,滿足程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及其滿足程度都處于一種壓抑狀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是商品,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消費需求的滿足都離不開市場交換。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企業將向市場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產品,以便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同時,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并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發展,消費領域不斷擴展,消費內容日益豐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的趨勢。
二、吉林省居民消費發展緩慢的原因
1.居民的消費理念偏低
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吉林省居民在消費理念上比較保守。儲蓄的理念比較盛行,由于我國是農耕文明的歷史,而吉林省又是農業省,受我國整體的影響,人們保持了以前的傳統,喜歡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居民的消費。
2.居民收入水平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近年來,吉林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低,吉林省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包括吉林省在內的東北地區都存在這樣一個現狀:GDP排名相對靠前,而城鎮居民收入靠后。那么為什么出現這種原因,首先,國家對老工業基地補償政策不足。長期以來,特別是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后,國家對東北地區先后出臺了支持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豁免歷史欠稅、建設項目貼息等一系列政策,但是由于歷史欠賬太多,現在補償政策仍顯不足。
3.傳統的消費的比例仍占主流
吉林省居民的消費在傳統上的消費比例仍然很高。吉林省近年來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呈逐級下降趨勢,2009年吉林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2%。2011年吉林省的恩格爾系數略有提升。因為近期吉林省的食品的物價上漲得很快,在八大類價格指數中,食品上升的比重最高。可見,吉林省在傳統“吃和住”上的消費比例還是比較高的。
三、優化吉林省居民消費結構的對策
1.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1)努力擴大城市就業門路,鼓勵個人創業。在城市,一方面,要積極發展服務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目前,服務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發達國家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只有當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0%以上時,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可能有較大提高。對新興服務業,要加強規范化管理,使之健康成長。鼓勵個人創業,在辦執照、驗資、用房、雇員等方面給予方便。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從資金、用地用房、招聘專業人員、創建名牌等方面給予切實幫助。另一方面,要進一步發展制造業,為低收入者、失業者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發展空間。
(2)讓更多的農民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去。一方面,通過加快城市化建設,在5~10年內讓2~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中的大部分進入城市。為此,必須拆除進城“門檻”,給進城農民以市民待遇。同時,要提供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在城市就業、落戶、創業。另一方面,在農村發展“企業+農戶”、合作社、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承包建筑工程、組織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和渠道,使一部分農民在農村也能成為中等收入者。
(3)加大對技能培訓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應由政府或企業提供免費或半自費半補貼的各種技能培訓,讓受過培訓的人能持證上崗,既可解決技工短缺問題,還能大幅度提高工資收入。
2.縮小貧富差距,減少低收入人群
(1)發揮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調節功能。政府可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這兩個途徑來調節收入。稅收的主要對象是高收入群體,轉移支付的主要對象是低收入群體。通過收入再分配,不僅能抑制高收入群體的膨脹,而且能使低收入群體中的一部分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2)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適時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優撫待遇等,切實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要解決普通勞動者就業問題,通過提高最低收入者的就業能力來增加收入,促使其中一部分最低收入者進入到中低收入群體之中。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增強消費能力。
3.分層次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重視市場細分,進行消費品市場的合理定位。重新進行市場細分,尋找目標市場,合理定位,滿足居民多層次的需求。從城鄉居民的收入環境及消費環境出發,研究農村市場、城市市場及城市中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針對高、中、低不同收入消費群體的需求進行市場細分,整合市場資源,進行商品和服務的特色化經營,逐步改變消費品市場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現狀。
參考文獻:
[1]郭春麗,俞建國.對當前擴大消費需求的幾點建議居民[J].宏觀經濟管理,2009.2
[2]李偉群,程世勇.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差異和拉動內需的制度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9.2
[3]任碧云.略論二元經濟結構下投資與消費的關系調整[J].現代財經,2009.2
作者簡介:
王久玉(1961-),講師,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