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人者責任的含義、特征與理論基礎
(一)用人者責任的含義
用人者責任,又稱作用人者替代責任、雇用人責任,即傳統上所說的雇主責任,是指用人者(工作人員、個人勞務提供人)對被使用人(用人單位、個人勞務使用人)在從事職務活動時致人損害的行為承擔賠償責任。在這里,所謂的用人者,是指任用被使用人,通過對其活動進行委派、指示以實現自己特定目的的人。被使用人(勞動者)與用人者相對應,是指接受用人者的指示,根據用人者的意思提供勞務或勞動的人。應當提及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民事立法始終保持著將法人、他組織的替代責任與雇主的替代責任分開進行規定的立法體例。有學者認為這一做法是計劃經濟僵化思維的產物,與市場經濟發展極不相適應。在《侵權責任法》中,立法者采納了這一觀點,不再因所有制的不同將單位責任與雇主責任進行分別規定,而是統一規定。
(二)用人者責任的特征
用人者責任屬于一種特殊主體的侵權責任,相對于其他侵權責任,它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用人者責任原則上是一種替代責任。在此,這種責任之所以被稱為替代責任是指用人者對被使用人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
2.原則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被使用人在職務活動中發生了侵權行為,該項責任即由用人者承擔,并不考慮用人者的過錯。
3.用人者責任以用人者與直接侵權人存在特定關系為前提,即用人者與被使用人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用人者對侵權人的活動存在指示、控制、監督、管理等關系。
4.用人者責任是用人者對被使用人在執行職務活動時的致害行為承擔的責任,要求侵權處于特定的狀態,即在執行職務、從事雇傭活動過程之中。
(三)理論基礎
被使用者要聽從用人者的命令,受用人者的管理與控制,服從其指令,被納入用人者的組織管理之中。這一內容在大型企業和公司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大企業或大公司往往有非常嚴格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人員必須服從公司或企業的指令,執行工作任務時受到相應的監督、控制與管理。正是因為用人者對被使用者具有很強的控制力,所以要求用人者為被使用者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促使用人者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促使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防止損害的發生。
二、用人者責任的歸責原則
在用人者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上,無論是從世界民法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我國的民事立法傳統的角度分析,都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最優選擇。也就是說,根據這一原則,將不再考慮用人者是否在勞動者選任、監督或者其他方面存在過失,只要勞動者在為用人者提供勞動的過程中,因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用人者就要承擔替代責任。
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就要達到用人者無條件地承擔由勞動者致害行為所引起的侵權責任。如此,不僅可以減輕受害人所需承擔的舉證負擔,同時也簡化了用人者責任的構成要件,從而使受害人的權益能夠更為有效和便捷地得到救濟。
三、用人者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用人者與勞動者之間形成用人關系
之所以法律規定由用人者對勞動者的侵權行為承擔替代責任,其關鍵因素就在于責任者與致害人之間所具有的特定關系,即用人者與勞動者之間所形成的用人關系。
在實踐中,由于判斷二者是否形成用人關系的情況比較復雜,根據學者的觀點,通常會綜合考察下述幾個因素:
1.用人者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雇傭合同。通常認為,凡是約定勞動者為用人者提供一定勞務為目的的合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訂立,均可被認為屬于雇傭合同的范疇。
2.用人者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監督控制關系。如果在用人者與勞動者之間存在監督控制關系,那么應當認定在它們之間存在著用人關系。
3.勞動者是否構成用人者組織的一部分。這一因素強調勞動者是否融入到用人者所經營的事業之中,以及融入該項事業的程度。如果勞動者已經融入了用人者經營的事業之中,且他對工作的完成是作為用人者所經營事業整體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話,那么就應認定它們之間存在著用人關系。
簡言之,在司法實踐中,判斷用人者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用人關系時,應當結合案件實際情況,并綜合運用上述三個標準進行判斷。
(二)勞動者致害行為發生在從事雇傭活動之中
用人者不是為勞動者的一切侵權行為承擔替代責任,而只有在勞動者的侵權行為發生在其從事雇傭行為的過程中時,用人者才承擔替代責任。此時,采用何種標準確定勞動者的致害行為屬于雇傭行為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責任的承擔主體的不同。根據司法實踐中的經驗,判斷何謂“雇傭行為”,采取的是客觀標準,也就是說,依據勞動者行為的外觀進行判斷,而不考慮用人者及勞動者在主觀上是否有為用人者提供勞動的意思。
(三)勞動者的致害行為構成侵權行為
在用人者承擔替代責任的構成要件中,勞動者的致害行為本身構成侵權行為,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四、用人者責任的承擔
(一)用人者責任的承擔形式
《侵權責任法》第34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睆倪@一條文可以發現,現行立法采納的是單獨承擔責任的方式。換句話說,由用人者對勞動者所造成的損害承擔完全賠償責任,勞動者即使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也無需對因其侵害行為遭受損失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二)用人者的追償權
我國《侵權責任法》僅僅規定了由用人者對其勞動的侵權行為承擔替代責任,并沒有對在用人者承擔責任后,能否向勞動者進行追償做出明確規定。根據學者的觀點,這是立法者有意為之的,因為“立法者認為在法律中明確規定用人者享有追償權,就如同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換句話說,在司法實踐中,把自由裁量的權利交與法官,讓其在具體案件中結合用人者與勞動者雙方的經濟情況、過錯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判斷,以求達到實質公平的法律效果。
五、勞務派遣責任
(一)勞務派遣的含義
勞務派遣,是指勞務派遣機構受用工單位委托招聘員工,并與員工簽訂勞務合同,將之派遣到用工單位工作,其勞動過程由用工單位管理,其工資、福利等由用工單位提供給派遣機構,再由派遣機構支付給員工的一種特殊用工形式。勞務派遣關系存在勞務派遣單位、勞動者、接受派遣單位三方當事人,體現了雇傭單位與用工單位的分離,是現代社會一種新的用工手段。
(二)勞務派遣責任的承擔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2款的規定,勞務派遣的接受方被視為主要的用人者,對勞務派遣工作人的致害行為承擔無過錯責任。
同時,如果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則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此,接受派遣方的責任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接受派遣方無力賠償的情況下,派遣方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六、個人勞務責任
(一)個人勞務關系的含義
所謂個人勞務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通過訂立勞務服務合同建立的一種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目前,在社會上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的情況越來越多,例如,家庭雇傭保姆、家教、小時工(鐘點工)等皆屬此類。基于此,《侵權責任法》對此做出了專門規定,以促進上述行為的規范運作。
(二)個人勞務責任的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35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現實中,對義務幫工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問題存在爭議。所謂義務幫工,是指幫工人自愿、無償地為他人提供服務,且未被幫工人明確拒絕而發生的社會關系。有的學者認為,對于義務工幫工關系,應直接適用《侵權責任法》第34條或者35條的規定。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侵權責任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1
[3]梅夏英.《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講座》.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4]楊震.《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