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委員會實行直接選舉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內容,但是相關制度的缺乏卻導致了選舉過程中嚴重的賄選現象。賄選問題的日益突出給實現村民自治、普及村民民主權利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賄選問題尤其嚴重。在本文所涉及的富陽市富春街道中,賄選問題長期存在,而在近幾屆選舉中更出現了賄選的巨額化和公開化等情況。同時,賄選形式也在不斷發展。本文擬以富春街道為分析樣本,從實踐中尋求非典型性賄選的表現形式,為賄選的治理提供分析模板和基礎。
一、樣本概述
富春街道地處浙江省富陽市,是富陽市中心所在地。截止到2011年,街道下屬行政村12個,社區19個,總人口12474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981人。富陽街道農民2011年人均所得18108元,遠高于全國農民人均收入6977元,也高于浙江省農民13071元的平均收入額。選擇這一相對富裕的街道作為調查范本也就是為了能夠讓賄選的可能性和形態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撐以獲得結論上的放大。而本文中所收集的數據和資料則是采取實證研究法,通過實地分發問卷調查以及走訪村民等形式產生,具有相當層面的真實性。
二、村民委員會選舉中賄選形式的新發展——非典型賄選
典型性賄選在農村俗稱花錢買選票,指給有選舉權的村民以金錢或者物質利益以換取其在選舉中的支持。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第55條第1款明確規定對“以金錢或者其他財物賄賂選民或者代表,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應給與治安處罰甚至刑罰處罰。事實上,現在村民委員會選舉中的賄選現象不但沒有得到解決,賄選形式卻開始出現新發展,其危害甚至超過典型性賄選。同時,非典型賄選形式的特殊性又為賄選的界定和處理帶來了更大的困難,嚴重影響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
(一)非典型賄選形式概述
非典型賄選形式的發展,最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1.通過選票換來候選人當選后的承諾,這種承諾主要集中在宅基地、土地承包問題上,從單純的給予物質利益向其他切身利益發生轉變。2.參選人之間的私下交易,參選人在選舉前通過金錢勸退其他參選人以實現集中選票。上述形式在現實中已經出現:在富春街道A村,村委會中三個職位在臨選舉前除一位候選人外其余全部退出,使得原本激烈的競爭就此落幕。上述兩種在選舉中使用的新形式是一種非典型賄選,其不再直接傳統賄選常用的以金錢或者實物賄賂選民為形式。雖然如此,其本質仍然是賄選。第一種形式從金錢賄選轉變為選票與利益的交換;第二種形式則從激烈的賄選拉票競爭變成了參選人之間討價還價。
相較于典型賄選而言,非典型賄選形式更加隱蔽,更難以治理,無論是認定、處理、還是監督、預防都帶來了新的挑戰。更重要的是,新形式降低了候選人的成本和選舉風險,而選民的利益則受到了更大的損害。但是無論如何,上述形式仍然需要候選人通過金錢贏得選舉,并沒有改變賄選的實質。
(二)非典型賄選產生的原因
非典型賄選產生的原因是選民和候選人選舉智慧的發展,能夠充分利用選舉為自身謀求更大的利益同時付出更小的代價。從選民角度來說,單純從選票上獲得的利益是有限的,而選民基于對自己手中選票的分量的認識開始不再滿足于物質利益,于是開始與來拉票的候選人談條件,宅基地、土地承包等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成了條件的主要方面。而候選人也樂得做出選前承諾,選不上不用兌現承諾,選上了權力在手自然也就不會在乎幫這點小忙,大大減少了候選人的成本。
至于候選人之間的私下交易則是候選人智慧的體現,這種形式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選舉的激烈競爭程度,在這種激烈的壓力下候選人之間的私下交易成了互相避免選舉風險的最有效途徑。候選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選舉造勢和拉票之后對自己參加選舉的風險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候選人之間的談判也就開始了。主導的一方可能是支持度較高的一方也可能是經濟實力較強的一方:支持度高者具有勸退其他人的政治資本,通過勸退其他候選人其就可以保證當選,而其他候選人因其支持度不高,與其參選而作無謂的犧牲不如獲得一筆可觀的金錢;而經濟實力較強者也可能勸退哪怕是支持度高的候選人,因為畢竟選舉結果是無法預測的,如果他不計投入也可能在最后翻盤。當然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選舉沒有競爭,如果村民不投票支持唯一的候選人,那么他是否就意味著落選了呢?但是在富春街道,所有的唯一候選人都穩穩地當選了。選民的選舉積極性可以通過選舉收益來調動,比如去投票給50元錢、給香煙、口香糖等來吸引投票人氣。而最重要的是,在富春街道實行了B村和C村合并之后,大小村之間的差距就很明顯,大村的人自然會把選票投給自己村的候選人,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大村的候選人選票過半并不難辦到,一切也就順理成章。
賄選形式的發展,是選民和候選人對選舉新的認識和互相爭取最大利益本質要求,一方面體現了農村選舉的成熟,選民爭取利益的意識加強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候選人操作選舉的方法進步了。但是遺憾的是,選舉并沒有隨著制度要求的方向發展,相反這樣的發展會對村民自治制度產生破壞。
(三)選舉相關方對待非典型賄選的態度
政府嚴令禁止的是赤裸裸的金錢賄選,社會長期關注和非議的也是典型的金錢賄選,非典型賄選的突然出現使得作為選舉相關方的選民、候選人和政府呈現不同態度。
從選民的角度看,在典型賄選中一人一票,手中的票是等價的,對于待價而沽的選民來說,越激烈的競爭意味著越多的物質利益。而選票往往并不是拿錢就能買到,還需要各種關系,請客吃飯等物質利益的給予就必然盛行。而在非典型賄選中,這種物質利益就會大打折扣。上文提到的用選票換取候選人當選后的幫忙事實上并不適用所有的選民,畢竟只有那些在村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家族才可能對選舉產生影響。而當候選人私下交易時,選舉就會失去懸念,村民換取利益的機會大大減少。當選舉完全得不到任何利益時,村民甚至有一種還不如賄選的情緒,這是筆者在A村和其他選民進行交流中的切身感受。
從候選人的角度看,非典型賄選重要的不是物質的誘惑而是談判。與選民談判,做的是無本的買賣,失敗了不用掏錢,成功了動用獲取的權力去兌現;與其他候選人談判,談的是這場選舉的價錢,是可預見的選舉成本,風險大大降低。在原本典型激烈的金錢賄選中,候選人耗時耗力耗錢卻可能換來血本無歸。但是現在,候選人可謂進可攻,退可守,進攻的選舉成本是可預見,風險是可控的,即使后退也還能得到一筆可觀的勸退費,這就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候選人的選舉智慧。
從政府的角度看,非典型賄選在表面上解決了賄選影響惡劣的問題。在唯一候選人的選舉中,選舉變得冷冷清清,政府只需派幾個人監督下就行,根本不像激烈的選舉中需要維護秩序以防出現混亂。選舉過后一切正常,村委會開始履行職責和權力,村民自治也就沒了政府的身影。政府忽略了表面良性發展的背后問題,縱容非典型性賄選的存在。
三、尋求非典型性賄選的治理之道
(一)非典型性賄選的弊端——基于賄選的特殊意義
關于賄選的治理問題,當前的研究和關注重點如何根絕賄選,即希望從源頭上堵住賄選的發生。事實上,在農村選舉實踐中,賄選在增強選民對選舉權利的重視以及提高參選率等方面都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可以選民的參與選舉熱情和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賄選的發生,其實際作用遠遠超過政府口號式的宣傳。因為只有在選舉階段,候選人才是真正重視選民的,再普通的人只要手握選票,候選人見了都得遞煙說好話,村民們覺得手中的選票給了他們話語權、選擇權和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
而在今年出現非典型賄選的A村中,選舉場面冷冷清清,村民紛紛感嘆這哪里是選舉啊,一點選舉氣氛都沒有。激烈的賄選場景才是選民內心向往的,對于選民而言,他們顯然更喜歡賄選。三年一次的選舉,村民無法制約候選人當選后的行為,也沒有實行監督權利的能力和決心,村民往往盼望在選舉前的兩個月里有所收獲,連這點好處都失去了,選舉的意義也就所剩無幾。
綜上可以認為,普通賄選為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定的益處,然而非典型賄選卻沒有這一功效。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賄選的本質是候選人希望通過選舉獲得權利來獲得利益,正是因為村委會職權的形式和制度不完善給了候選人這種賄選的欲望。在訪談中,各村村民都普遍認為候選人砸巨額賄選,其當選后一定會在任期內拼命撈回成本。當然,這也不能排除有些候選人巨額選舉也許就是為了爭個名聲。A村的徐某在前期巨額投入之后欲罷不能,也有B村的候選人經商致富之后就懷著沐浴而冠的心理,回村里買個村主任給大家看看,或者看重的是職務的形象作用而非是為了占村集體多少地便宜。
(二)非典型性賄選的治理之道
解決非典型賄選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如何設計制度以及采取何種嚴厲的措施禁止賄選的發生。只要權力沒有得到監督,權力尚未受到制約,那么即使在選舉階段形式上制止了典型性賄選的發生,也無法保證非典型性賄選在私下進行。而這種私下進行往往可以在選舉階段中遁于無形。因此,解決賄選問題的關鍵應當是先解決當選后的權力監督制約問題,然后再通過形式的創新選出真正為村集體謀利的候選人。
在解決了賄選是為了謀利這個本質問題之后,其次才是規范選舉工作。當賄選存在的時候,拉票選舉是自發性的,不需要任何組織,候選人就會發動各種關系拉票。而一旦賄選被禁止,政府就必須發揮作用,為候選人創造有效拉票的平臺。而這種平臺應是合法且制度性的。例如公示候選人的施政綱領、組織候選人之間的拉票式辯論、當村民失去參與的經濟利益時提高其積極性等等方式,將賄選中村民只關注自身利益的思想轉變到關注村集體利益上,而這才是選舉的目的所在和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富陽市富春街道主頁
http://fcjd.fuyang.gov.cn/2011/09/28/297353.shtml,2012.3.12
[2]于建嶸.《鄉村選舉:利益結構和習慣演進——岳村與南村的比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5
[3]王世濤.《賄選的成因與治理》.人大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