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失地的基本情況及問題提出
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農民的農業土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是不可避免的。農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別于農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為一個邊緣群體,因此我們給其一個特殊稱謂——失地農民。失地農民是指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耕種面積少于0.3畝的農民。現代農業經濟理論認為,每征用一畝土地,將伴隨著1.5個農民失業。目前,中國失地農民的總量已經達到4000萬-5000萬人左右,而且仍以每年約300萬人的速度遞增。
目前我國的農民失地問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地農轉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規模過大,失地農民群體越來越多;二是對失地農民補償太低,不足以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三是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再就業困難。
研究人員指出,失地農民轉變為城中村居民之后,政府沒有很好地承擔起為城中村民就業轉型、社會保障以及長期發展的服務和管理職責,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民上訪中有60%與土地有關,其中30%又與征地有關。因此,如何在征地過程中既保證城市化進程中用地的需求,又保障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妥善安置失地農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就業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失地農民就業現狀分析
在征地過程中,大多數地方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促進了失地農民的就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處于失業狀態,而且到2030年,專家估計將有近5000萬以上的失地農民處于失業狀態,失地農民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
(一)就業大環境不利于失地農民就業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每年就業適齡人口逐年增多。大量先進技術和現代化設備的應用,大大減少了企業的用工數量,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減少。“一增一減”形成的矛盾,讓本來就在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失地農民,就業的腳步更加步履維艱。有限的就業崗位連安置大學畢業生都成問題,更何況安置失地農民。
(二)農村土地產權與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缺陷
現行的征地制度沒有將農民土地財產的所有權及使用、收益及處置權結合起來。農村的土地是以村為單位的所有農民共同所有,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發包,任何個人和組織擁有財產的所有權也就相應地有對該項財產使用、收益和處置權。但是現行的征地制度承認了所有權,剝奪了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使土地的集體所有權虛置,土地所有權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由于我國相關土地、征地制度的不完善,地方官員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其行為必然會想方設法將盡可能多的農地非農化,而給予失地農民的卻是低廉的補償款。而且按法定標準而非市場標準計算出來的有限的補償費,抗風險能力很差,難以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這種貨幣補償方式不能有效保障就業容量,失地農民失業成為必然。
(三)就業渠道少、質量不高、就業缺乏穩定性
農民失去土地后,許多地方對失地農民沒有統一的安置政策,政府除對少數失地勞動者安置就業外,對其余的大部分失地農民一般都采用一次性貨幣補償,把這部分失地農民的就業推向市場,讓其自謀生路。部分做小生意,部分外出打工,主要從事文化素質要求不高和要求低的工作,如打零工、清潔衛生、保安等。所從事的職業質量不高且缺乏穩定性,隨時有失業的可能。而獲得就業安置的人員,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比較低,在企業減員增效的時候往往成為第一批下崗者。2009年對長春市高新開發區的調查現實,失地農民中只有19.2%的人有穩定的就業崗位,有25.40%的人有工作但是并不穩定,另外的55.4%的人目前沒有工作。
(四)失地農民勞動技能偏低,結構性失業嚴重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經濟發展需要技能型、知識型人才,而失地農民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競爭意識不強,整體素質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增加了失地農民就業的難度。如,2009年,廣東省初級以上的技術工人緊缺,崗位供求比例是1∶1.2,而普通農民找工作難度較大,崗位供求比例是1∶0.8。一方面企業招工難,招不到想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農民工找工難,大量的失地農民找不到工作。失地農民與就業崗位對接難度增加,“有人無崗,有崗無人”并存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
(五)農民就業市場不健全、不規范
目前面向農村的勞動市場尚不健全發展不規范,致使大量勞動力在閑置中被浪費。目前由于農民就業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大部分農村失地農民向外轉移仍然是以自發為主,盲目性和無序性較大,風險也比較大,這些因素制約著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向外轉移。同時由于外出務工的失地農民權益不能得到保障,職業穩定性差,缺乏可持續性和確定性,更限制了勞動力輸出——這一解決本地就業壓力的最佳方法的運用。
三、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政府和農民要共同努力,根據其自身特點,結合當地社會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緩解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問題。
(一)刺激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帶動就業增加
大批失地農民的出現是工業化、城市化的結果,但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最終還是要靠發展經濟,為失地農民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為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提供低息貸款等途徑,采取資金援助和技術指導等多種手段,積極扶持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以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員。另一方面,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城鎮經濟集中、繁榮,也是失地農民就近尋找新的就業門路的主要載體和根本支撐點。城鎮的勞動力就業成本,相對于城市而言比較低,減輕了失地農民的就業門檻,能有效地實現農村人口非農化和就業非農化。
(二)完善土地產權和土地征用制度
完善土地產權和土地征用制度,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健全有關土地產權和征地制度的法律體系;第二,要加強土地審批管理,杜絕亂批濫占耕地現象,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和保護制度;第三,要建立“失地失業”和“安置就業”并舉機制。在當前,改革和規范征地制度,研究制定更加科學、公平、公正的征地補償標準,建立市場化的征地安置機制,在安置失地農民就業中確立“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的三位一體新模式,實行征地和農民就業安置同步進行,是促進失地農民順利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保證。
(三)建立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失地農民自身素質
解決失地農民就業難題,根本在于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提高其勞動技能,使他們適應企業的用工要求,從而能夠通過勞動力市場尋找到就業機會。政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堅持按需培訓、注重實效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把培訓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力供求緊密聯系起來,創造市場主導、政府指導、機構合作為一體的社會化職業培訓機構。
(四)積極開展勞務輸出
政府搭建平臺,積極開展有效的勞務輸出,可以解決農民的結構型失業和摩擦性失業。根據戴爾·莫滕森等的理論,在面臨勞動供給和需求同時存在且存在工作搜尋的情況下,政府應該通過公布就業信息,組織技能培訓,開展勞務輸出等方式,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矛盾。
目前,我國城市化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遺留過多的社會問題,就可能付出更多的代價。因此對失地農民問題,特別是就業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為失地農民提供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談儒勇等.須正視農民工結構性失業.第一財經日報,2009-3-24
[2]陳小英.失地農民就業出路問題的思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5
[3]王曉娟.失地農民就業現狀及原因分析.中國商界,2009.12
[4]石天.關于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思考.技術與市場,2011.5
[5]郭媛媛.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分析.安徽農學通報,2011.7
作者簡介:
魏瑞清(1979.8-),女,內蒙古涼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失業保險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