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大學生職業定向模糊、職業規劃與行動脫節
對于我國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還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職業生涯規劃本身具有動態性、長遠性,再加上學生自身的超越意識不強,缺乏自我激勵,導致規劃與行動脫節,規劃的執行力也不夠。另外,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判斷標準,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義變為務實主義,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存在偏頗。
1.2 大學教育的缺失,使大學生職業規劃缺乏有效的指導與反饋機制
大學作為學生走向職業的起點,有責任做好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目前,許多高校職業教育意識淡薄,就業中心師資隊伍不強;就業指導課程不規范,缺乏相應的理論支撐;管理體制不規范。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背景下,高校關注更多的是“進口”和辦學質量,對“出口”的關注并不夠,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輔導是一個專業性要求較高的職業領域,沒從根本上意識到要關心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另外,許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師,一般由做學生工作的老師來指導,而這些人往往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理論指導和操作技巧,難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主渠道是不可或缺的。實際上,課程設置缺乏穩定性,沒有形成固定的課程體系。另外,課程內容陳舊、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1.3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缺乏制度與組織保障,基礎設施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制度和健全的組織的前提是職業生涯的政策性文件的出臺。但在許多高校,對職業規劃并沒有統一的制度規定,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將日常的就業管理與職業生涯規劃區別開來,從事單一的畢業生事務性工作,負責與上級主管就業部門的溝通,做政策的宣講、任務的安排。
另外, 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有配套的基礎設施——經費、場地、必要的硬件設備與軟件支持,但這些條件在絕大多數學校得不到保障。
2.改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對策
2.1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2.1.1 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使大學生能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動員廣大干部和群眾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努力奮斗。 思想政治教育能根據社會的需求通過學校有意識地、 系統地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2.1.2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深入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理想,端正人生態度,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 對大學生進行憂患意識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開展先導性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觀教育,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向現代職業人的轉變。
2.2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行之有效的方法
2.2.1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涯輔導活動
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實施,主要是通過設計各種活動,通過活動的實施, 啟發學生對自身生涯意識和對工作及社會環境的認識。 請早期畢業的學生回校講座談談他們生涯發展現狀和想法,讓學生思考生涯決策與責任意識。 積極探索職業生涯教育的新途徑,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擴大職業生涯教育的受眾面和受益面。
2.2.2通過個別和團體咨詢,建立學生職業發展培訓檔案
從學生入學開始, 借助專業的咨詢方法和技術對他們進行個別和團體咨詢,幫助在生涯認知、準備、規劃、決定、開學與擇業等方面有困擾的學生,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 按照不同的學習階段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引導大學生有重點發展自己的能力, 并把其學習經歷和成績記錄在檔,形成職業發展培訓檔案,促使大學生逐步朝自己的目標邁進。
2.3建立保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長效機制
2.3.1 建立配套的管理機制,調控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各環節,保證各要素順暢進行目標管理。 學生一入校, 就要將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管理目標公布于眾,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進行目標設計規劃,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規劃目標。加強職業技能實施。 學校根據學生所設計的職業目標,學院積極與外界合作,聯合舉辦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為大學生提供多種職業生涯發展通道; 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到職業目標相關單位調研、實踐。
2.3.2 健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保障機制組織保障。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應從組織上加以保障。 各校要形成由校領導牽頭,學生工作、就業指導和教務等部門具體實施,輔導員、 校內外專家和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工作格局。
參考文獻:
[1]楊東.人力資源管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2]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