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美術學、音樂學是失業率最高的專業。河北省設有音樂專業的院校有30多所,每年培養出大批的本專科音樂專業畢業生,造成了龐大的就業人群。隨著高校擴招的持續,音樂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研究分析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的成因,制定相應的對策成為我們急促解決的問題。
一、音樂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學校方面
由于辦學規模迅速擴大,音樂專業招生人數的驟增 ,教學所需的師資、硬件資源建設與之發展不協調,使得教學質量下滑,畢業生質量降低。師資配備的嚴重不足、人才培養的低端化傾向、教學定位的趨同、教學內容的匱乏,以及人才能力與社會需求的相悖是藝術教育成為困擾音樂教育的大問題。
(二)社會方面
由于社會轉型和機構改革隨之而來的大多數專業團體的演出場次大幅度減少,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VCD、DVD、家庭影院以及電腦網絡進入家庭等因素,極大地沖擊了文藝舞臺。演出市場、文化市場的魚龍混雜。
(三)學生自身方面
很多大學生缺乏對就業的正確態度 ,看重的是職業的穩定性和優越感,一般為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公立的、收入穩定的、有面子的行業。其實,在很多私人的音樂學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可以找到比較穩定的收入。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涉及到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國計民生問題。面對音樂專業學生畢業難的問題,在深入分析現狀的成因后,我們可以采取如下的對策。
二、學校要在限制招生的同時進行音樂教學改革
目前,音樂專業畢業生已經供過于求,因此學校一定要拋棄唯學生人數多少為勝負的理論,爭取出精品,為社會培養優秀的音樂人才。進行音樂教學改革,培養一批音樂專業科班出身、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熱愛音樂教育事業的中青年骨干教師。
在課程設置上,學校要注意多樣化人才素質的培養。在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實踐手段等方面充分與就業市場實現‘無縫對接’,使音樂教育百花齊放。創造為學生寬廣的就業渠道:進樂團、搞重奏(唱)、獨奏、當老師或搞音樂研究。
學校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活動,搭建學生成才的平臺。如學術講座、年級或者個人的音樂會,社會實踐等,并把這些藝術實踐活動體系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才干。使同學們的專業技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政府要意識到音樂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
自古以來,音樂對于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夠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使人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來說,它以婉轉悠揚、變幻無窮的節奏、豐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聲、巧妙精致的結構織體,嚴密完美的交織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動人們的心靈,對人們復雜的內心世界產生直接的感應作用。古代《晉書·樂志上》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使;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把音樂中的“五音”與人的性情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我國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音樂是推動我國教育轉變的一個突破口和切入點,能夠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素質全面得到提高,使教育真正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求知、健體、審美、勞動、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雖然音樂教育對于青少年的人生觀的形成與審美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河北省鄉鎮一級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仍存在著較大的缺口,致使河北省基礎教育中的音樂課程教學處于一種維持狀態。高校所培養的音樂教育類的本科畢業生,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影響,唯分數理論是人們忽視了國民綜合素質的培養,造成社會道德的急劇滑坡。在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如此巨大的形勢下,如果政府能夠合理地理順就業渠道、安排音樂專業大學畢業生去急需的崗位就業,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四、學校要加強學生就業指導,促使大學生就業心態的轉變
高校課程設置中需加大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加強大學生誠信與道德建設,使大學生對自身有足夠清醒的認識,明確就業的嚴峻性,適當降低心理預期,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就業競爭力。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成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通過舉辦“生涯規劃大賽”“職場禮儀講座”“成功校友事跡報告會”、“職場1+1”等活動,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以后的學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立柱.《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及對策》.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6.1
[2]周新友.《高職音樂專業學生就業分析》.教育與職業,2006.21
[3]康愛琪,柴鵬程.《談教師教育音樂專業學生學業、就業、創業的發展策略》.教育與職業,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