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戰略有立意
1、借政策東風。“十一五”開局時,中國水泥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競爭無序、經濟效益較低,外資大手筆并購等諸多嚴峻問題。自2006年起國家對水泥行業的發展明確了思路,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調整行業結構、推進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和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性文件,明確提出“國家鼓勵水泥工業通過資產重組、聯合以及股份制等形式發展跨部門、跨地區的企業集團。重組水泥企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產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推進強強聯合和聯合重組小企業?!敝袊ú淖プ×诉@個機會,“談笑問”完成了對浙江市場的整合,到2010年底控制了浙江市場59%的產能,擁有了市場定價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2、逆周期現金并購?!澳嬷芷诂F金并購”源于1972年殼牌情景規劃小組提出的“能源危機”假設應對策略,之后殼牌通過執行“高峰時儲備金融資源,低谷時大舉擴張”的并購戰略,不僅成功抵御了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而且通過低價并入優質資產,借此奠定了此后20年的成本優勢。視角回到國內,2007年正是我國水泥行業發展疲軟,浙江水泥發展陷入困局的一年,已經完成了新型干法水泥推廣的浙江水泥企業,其生產的新型干法水泥價格反而低于落后技術的水泥價格,行業呼喚大企業、區域龍頭誕生。中國建材正是利用這一市場良機,攜資本殺人浙江,順利完成了整合。
3、央企市營聯合重組。央企市營是中國建材獨創的概念,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以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為核心的市場化運作策略。在推進這一模式的過程中,中國建材較為注重細節和重視中國國情確保了整合的成功:以現金收購為主,換股為輔;打著聯合重組而非兼并重組的旗號,被并購企業易于從心理上接受;被并購民營企業負責人返聘為職業經理人;正視國情,打包接受不良資產,甚至是無法提供財務報表的“不明資產”。正是這些手法的綜合使用,中國建材迅速打開了局面。企業管控有特色
1、操作型管控導向。中國建材南方水泥公司采用三層架構,形成總部—區域公司—生產企業的分層管控模式,分別對應于決策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其中,南方總部是南方水泥的運營管理中心,負責集團戰略、投資方向,對品牌、財務、采購等進行集中管理;區域公司是經營活動中心,負責區域市場開拓、生產和營銷管理;生產企業為成本中心,負責生產環節的成本控制、節約降耗及質量管理。
2、力推可復制型管控模式。中國建材通過綜合使用“三五模式”+對標管理+輔導員制度對成員企業實現管控整合。所謂“三五模式”,指的是五化、五集中和五類關鍵經營指標。五化,即一體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數字化;五集中,即市場營銷集中、采購集中、財務集中、技術集中、投資決策集中;五類關鍵經營指標,即凈利潤、售價、成本費用、現金流、資產負債率。所謂對標管理,即“對外對標、對內優化”。“對外對標”指的是以國內外領先企業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和管理學習;“對內優化”指的是在集團內進行排名,優勝劣汰,著力推廣優秀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經驗。所謂輔導員制度,指的是為經過對標后發現問題的企業或者新進入的企業派進輔導員,幫助負責人規范管理體系。中國建材正是通過這一套系統化的運作,確保了整合后的企業能夠融為一體,使不同所有制、不同文化背景的被并購企業能夠迅速融合進入集團大家庭,發揮效益。
未來發展有隱憂
1、需求疲軟,產能持續過剩。受制于世界經濟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及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預計“十二五”期間水泥需求增量不大,水泥行業產能卻將在2011年基礎上進一步集中釋放,導致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水泥價格開始普遍低于上一年同期水平,出現了嚴重的“旺季不旺”局面,進入2012年,水泥行業更是遭遇到了“倒春寒”,價格進一步下滑,進入到全局過剩、全國過剩階段,面臨巨大的價格壓力。
2、管控融合之難。發展速度和管理規范是一對孿生兄弟。中國建材集團也不例外,以南方水泥為例,成立3年以來,通過聯合重組方式,并購了百多家水泥公司,組織體系迅速擴大,雖然南方水泥力推統一管理模式,但能否真正融合到下屬公司,形成規范化的經營管理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3、現金流安全。中國建材進入水泥行業進行資本運作的手法主要有股權融資、銀行借貸、發行債券等,但大規模的資金注入期已經過去,企業資本負債率節節攀升。以南方水泥為例,其資產負債率一度超過85%,即使經過母公司幾輪增資,2010年的資產負債率依然高企,達到72.79%,在市場需求疲軟、母公司大力開拓西南市場的背景下,資金鏈的維系成為高懸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