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襲船戰,又稱油輪戰,專指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和伊朗襲擊波斯灣海域為對方運輸原油、貨物的油輪和貨輪的戰爭方式。當時襲船戰越演越烈,兩伊都深受其害,卻又都不罷手,最后因美國強烈干涉才終止。
開戰——伊拉克發動襲船戰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突然發動對伊朗的大規模空襲,但這個山寨版的“閃電戰”僅僅一個月就停滯了,此后雙方多次拉鋸。1981年9月起,伊朗甚至組織了反攻。1982年3月~4月,伊朗全面反攻,伊拉克大敗。6月,伊拉克軍隊被迫撤離伊朗領土。7月,伊朗軍隊攻入伊拉克境內。當然,伊朗的表現一樣拙劣。到1984年3月,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意識到無力和伊朗進行進一步的消耗,于是又出一毒招:襲擊進出伊朗的油輪,破壞伊朗的經濟,并將美蘇等世界大國拖入戰爭,迫使他們對伊朗施壓來結束戰爭。早在1983年10月,薩達姆就公開宣稱,伊拉克5架戰機將攜帶“飛魚”導彈襲擊進出伊朗的油輪。而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則放話反擊:一旦伊朗的油輪或海上石油設施遭到襲擊,伊朗將立即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此后約半年,雙方嘴炮互轟,未見行動。1984年3月1日,伊拉克終于忍不住動手了。一天之內,伊拉克出動法制“大黃蜂”直升機,用AM39“飛魚”導彈襲擊了4艘無辜民船,3沉1傷;3月27日,伊拉克用法制“超軍旗”戰斗機攜“飛魚”襲擊4艘無辜民船,1沉1傷。第二天,伊朗的報復來了:伊朗用美制F-4戰斗機襲擊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輪。第三天,伊拉克“大黃蜂”又發射“飛魚”襲擊民船,1沉1傷。伊拉克“超軍旗”發射“飛魚”,分別在4月18日擊傷1艘、25日擊沉1艘、27日擊傷1艘民船。5月更是航海界的災難月:13、16、24、25日,伊朗襲擊民船;14、18、26、31日,伊拉克襲擊民船。野蠻的襲船戰越演越烈。7月1日當天,伊拉克的“大黃蜂”發射“飛魚”襲擊了7艘民船,其中2艘沉沒,1艘擱淺。
襲擊海上航行的船只遠不如襲擊港口的油輪效果好。1985年8月15日,伊拉克出動9架法制“幻影”F1戰斗機,低空突襲伊朗哈爾克島。港內正在裝油的10艘油輪受傷起火。碼頭和輸油設備也受損嚴重,輸油能力下降至不及原來的一半,外國油船也不敢再冒險進港了。不過伊朗很快加強了防空,此后伊拉克就未能再取得明顯的戰果。受挫的伊拉克只好轉向對民船下手。1984年就有69艘商船和油輪遭到襲擊,1985年為53艘,1986年達到106艘,其中由伊朗進行的襲擊增加了3倍。1987年被襲擊的商船和油輪達178艘,創三年襲船戰的最高峰。
伊拉克敢于發動襲船戰的原因在于它的石油出口主要依靠管道運輸,伊朗則主要依靠油輪運輸。而伊朗擴大襲船戰的原因是它處于波斯灣出口,有地理優勢。伊朗襲擊民船,不僅把伊拉克籍或者為伊拉克運輸的民船列為目標,還把支持伊拉克的科威特等國的民船也列入襲擊目標,甚至襲擊中立國油輪。伊朗襲擊民船的手段除空襲外,還有布雷戰和小艇襲擊。特別是1986年9月后,伊朗革命衛隊經常出動武裝快艇,使用機槍、火箭筒對過往民船的艦橋開火,主要目的在于殘殺船員,制造恐怖氣氛,恐嚇民船。伊朗革命衛隊也以登船檢查為名,劫持開往伊拉克、科威特等國的貨船。
事態擴大——美國參與護航
其實早在戰爭之初,兩伊就已經襲擊民船了。1980年10月1日,伊拉克的米格-21就用航彈攻擊了2艘伊朗油輪,1沉1擱淺。兩天后,伊朗的F-4E報復,用航彈擊沉為伊拉克運送石油的1艘希臘油輪,并炸沉了1艘科威特油輪。當月,伊拉克空軍用航彈炸沉了2艘伊朗油輪,而伊朗空軍用航彈炸沉了8艘民船。此后雙方不斷攻擊、報復、再報復,多次襲擊民船。戰爭初期在阿拉伯河域被兩伊擊沉、擊毀的各國船只就有90多艘,其中包括數艘中國貨船。只是當時雙方還沒有宣布把襲擊民船作為一種戰爭形式。
1983年10月薩達姆放言要發動襲船戰后,支持伊拉克的沙特、科威特、阿聯酋、巴林、阿曼、卡塔爾六國就勸他不要動手。薩達姆也猶豫很久才開始襲船戰。襲船戰開始以后,波斯灣航運遭到嚴重打擊。波斯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石油運輸航線,關系到世界石油安全,美、蘇、英等大國高度重視,紛紛施加政治影響,要求停止襲擊。薩達姆放言襲船以后,沙特還牽頭組建了“半島防御部隊”,充當起了海灣地區的“片兒警”。
1984年6月5日,5架沙特戰斗機在美國預警機的指揮下,擊落1架伊朗戰斗機。地處波斯灣盡頭的小國科威特是支持伊拉克的大金主,該國99%的產品依賴進口,襲船戰讓科威特成為大苦主。1984年5月13日,伊朗F-4E戰斗機用“小牛”導彈擊沉了向英國運送石油的科威特油輪“烏姆卡巴希”號,標志伊朗對海灣六國襲船戰進入無差別打擊階段。而海灣六國的空軍、海軍戰斗力都極其薄弱,“片兒警”無力護航,科威特只好向“世界警察”求助。伊朗早就對科威特支持伊拉克不滿,見科威特把海灣地區事務國際化,更對往來科威特的船只往死里打。1985年11月,伊朗查扣1艘意大利貨輪并開槍打死1名美國船長;兩個月后,伊朗又劫持了美國貨輪“泰勒”號,沒收全部貨物。1986年9月,伊朗革命衛隊派出高速巡邏艇和小型武裝船,在航線上來回巡邏,襲擊過往船只。盡管這支船隊配備的107毫米火箭炮、RPG-7火箭筒和機槍等火力尚不足以擊沉船只,但仍對往來船只及人員造成嚴重傷害。伊朗人最常用的手段是偷偷接近目標,爾后一擁而上,利用自動武器和火箭筒攻擊艦橋及甲板的薄弱處。他們共制造了43起襲擊,還使載重4.2萬噸的散裝貨輪“大西洋諾曼”號沉沒。同時,他們布下的水雷也使來往船只損失慘重。12月23日,科威特正式向美國提出請求,希望在它們的油輪上懸掛星條旗。
三個月后,美國答應為科威特11艘油輪護航,并給它們配備武器以抵御伊朗的襲擊。出乎意料的是,首先打美國的居然是美國長期支援的伊拉克薩達姆政權!1987年5月17日夜21時12分,伊拉克空軍1架“幻影”F1戰斗機發射2枚“飛魚”,命中美軍“斯塔克”號導彈護衛艦,該艦受重創,37人死亡。伊拉克堅持稱這是誤擊,美國也未深究。鑒于海灣局勢嚴重惡化,1987年6月30日,美國總統里根下令從7月中旬起開始為科威特油輪護航。為此,組建了中東聯合特遣部隊司令部,下轄一支由50艘艦艇組成的護航編隊,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150余架作戰飛機。這是自二次大戰以來,美國出動規模最大的一支海軍特混艦隊。
繼續發展—— 美國直接參戰
由于美國支持伊拉克攻打伊朗,因此美國一宣布護航,伊朗就認定美國已經參戰。不過美國護航編隊強大,伊朗不敢正面對抗,于是就偷偷布雷。第一批美國護航編隊隊形相當特殊:以科威特油輪“布里奇頓”號和“石油王子”號為首,3艘軍艦躲在其后,呈一字縱隊。之所以用這么奇怪的隊形,是因為美國雖然宣布護航,但并沒有認真清掃航道,只能讓本應該被護航的油輪去探水雷了。1987年7月24日編隊駛至伊朗法爾西島以西20海里時,40萬噸的“布里奇頓”號碰觸伊朗從朝鮮進口的M-08型水雷,起火受重創。7月27日,霍梅尼公開宣稱“把美國的牙齒敲掉”。拉夫桑賈尼則宣布:“科威特讓超級大國卷入海灣,干預了阿拉伯國家內部的事務,伊朗將以襲擊任何膽敢支持伊拉克的國家的工業和其他沿海目標作為回敬。如果美國和伊朗之間哪怕只開一槍,伊朗人民將決不允許一個美國人在整個海峽地區活動。”此后,超級油輪“加勒比”號觸雷受傷,巴林1艘供應船觸雷沉沒。
連續觸雷事件,引發了國際航運界的水雷恐慌。于是,美國和英、法、意、荷、比以及沙特等國的數十艘軍艦和直升機紛紛開進海灣,參與掃雷。美國指稱伊朗是水雷災難的元兇,伊朗則聲稱是美國及其走狗國家布放水雷并誣陷伊朗,自己已在波斯灣內進行了掃雷作業。由于沒有直接證據,美國只能口頭譴責。為了確保航道安全,美國決定建立海上警戒浮島。由科威特這個苦主兼金主出錢,美軍租用了2座浮動式石油鉆井平臺,改裝為警戒浮島。美軍為2座浮島各配置了3架OH-6特戰直升機、4艘MK3高速巡邏艇、1個“海豹”小隊、1個陸戰隊排、1個軍械小組、1個電子偵察小組。
警戒浮島的改造尚未完成,伊朗就不甘寂寞,又出來布雷了。1987年9月19日,美軍發現伊朗海軍的“伊朗”號登陸艦在巴林外海異常活動,初步判斷它可能正在布雷。“加雷特”號驅逐艦和2架直升機立即趕赴該水域盤查。時值“伊朗”號正將水雷投入大海,直升機立即發射火箭彈并用機炮進行掃射,打死3名伊朗水兵,其余伊朗水兵棄船逃生。次日晨,美軍登臨已經無人的“伊朗”號,起獲大量水雷,伊朗布雷的證據很快向世界公開。10月6日,首座“武仙座”號浮島改造完成被部署至海上航線。8日,浮島所屬直升機發現并擊毀1艘伊朗快艇和2艘小船,俘虜4名重傷員,傷員供認他們是革命衛隊組織起來去執行一項“偉大的任務”的。12月,第二座浮島“威布朗VII”號投入使用。然而浮島基地并未能完全監控航道。1988年4月14日,美軍第14護航艦隊剛駛出霍爾木茲海峽,編隊前方的“羅伯茨”號導彈護衛艦碰觸水雷,艦體中部被炸出直徑2.7米的大洞,喪失動力。“羅伯茨”號被炸的第二天,美軍掃雷分隊在該海域發現了5枚水雷。掃雷專家通過其編號和情報資料,確認這是伊朗1987年從朝鮮進口的水雷。
高潮——“ 祈禱的螳螂”
“羅伯茨”號事件激怒了美國高層,總統里根與副總統布什、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卡盧奇和參聯會主席克勞等商議后,決定打擊伊朗襲船戰基地,行動代號為“祈禱的螳螂”。
4月18日凌晨,美軍中東特遣艦隊駐巴林基地出動6艘艦艇。由“溫賴特”號巡洋艦、“辛普森”號和“巴格利”號護衛艦組成的第一水面戰斗群,打擊伊朗“錫里”號石油鉆井平臺;由“特倫頓”號船塢登陸艦、“麥考密克”號和“梅里爾”號驅逐艦組成的第二水面戰斗群,打擊“薩珊”號鉆井平臺。這兩個平臺日產量占伊朗原油日產量的7.5%,而且負責監控航道,引導和指揮伊朗艦船布雷,騷擾或襲擊過往船只,因此美軍決定將其摧毀。上午9時01分,第二水面戰斗群抵達“薩珊”號平臺附近海域,“梅里爾”號驅逐艦上的無線電用波斯語和英語向平臺多次呼叫,要求平臺上的伊朗人撤離,伊朗方面拒不回應。16分鐘后,“麥考密克”和“梅里爾”號驅逐艦用127毫米主炮開火,伊朗平臺用23毫米高射炮還擊,很快不支,只好通過無線電要求停火。美軍允許他們在監視下搭乘小艇離開。隨后美海軍陸戰隊員登臨平臺搜證后,用炸藥將平臺引爆。9時20分,第一水面戰斗群通過無線電順利將平臺上的伊朗人驅離,9時32分開始用主炮摧毀“錫里”號平臺。
伊朗的報復來得很慢。12時15分,1架美國“海眼鏡蛇”直升機在距第一水面戰斗群約35海里的水域上空,發現3艘巡邏艇企圖偷襲。遭遇以后,伊朗革命衛隊搶先發射英國產“吹管”便攜式導彈,將直升機擊落。12時46分,伊朗海軍“薩巴蘭”號護衛艦在霍爾木茲海峽西部的穆巴拉克海上油田附近,重創懸掛美國國旗的“威利蒂德”號后勤支援船。13時許,伊朗“女勇士Ⅱ”級導彈艇“喬森”號在岸基雷達的引導下,以35節的高速向“溫賴特”號巡洋艦逼近。“溫賴特”號在距離“喬森”號10海里時發出警告。伊朗導彈艇保持無線電沉默并率先向“溫賴特”號發射1枚美制“魚叉”反艦導彈。“溫賴特”號迅速發射箔條干擾彈,并高速機動規避,“魚叉”被干擾落入大海。此時,同編隊的美國“辛普森”號驅逐艦攔截在“喬森”號之前,由于距離太近,來不及發射“魚叉”,直接發射“標準”-1防空導彈。“喬森”號被命中5枚“標準”-1才沉沒,15名伊朗水兵喪生。14時26分,伊朗2架法制“海豚”直升機用火箭攻擊了位于穆巴拉克海上油田的巴拿馬籍“斯坎灣”石油鉆井平臺。美軍核動力航母“企業”號上緊急起飛的4架A-6艦載攻擊機幾分鐘后就飛抵油井上空。“海豚”直升機見勢不妙,超低空逃走。這時,3艘伊朗海軍巡邏艇企圖繼續攻擊“斯坎灣”鉆井平臺。A-6E攻擊機向領頭的巡邏艇投擲4枚“石眼集束”炸彈,將其炸沉。后面的2艘巡邏艇立即調頭逃走。16時,伊朗“薩漢德”號護衛艦參戰。16時21分,“薩漢德”號搶先向發射了1枚“魚叉”,受干擾失的。16時34分,美A- 6E雙機編隊發射1枚“魚叉”、投擲1枚“寶石路Ⅱ”型激光制導炸彈,命中2彈,“薩漢德”號受重創。16時43分,美“斯特勞斯”號導彈驅逐艦向“薩漢德”號再發射1枚“魚叉”,“薩漢德”號又被命中。17時06分,“薩漢德”卡薩爾艦長下令棄艦。該艦于當晚21時11分沉沒。伊朗海軍不甘心失敗,命令依靠海島隱蔽的“薩巴蘭”號護衛艦出擊,結果該艦遭到A-6E機群投擲“寶石路Ⅱ”型炸彈,艦長等指揮官當場身亡,艦體受重創。由于美國不愿意擊沉它,主動停火,“祈禱的螳螂”到此結束。
此戰以后,襲船戰基本停止。
回顧——航海界的悲劇
襲船戰自1984年4月起,到1988年7月底兩伊基本停戰為止,約有400艘油輪和貨輪遭到兩伊的襲擊,260名海員不幸遇難。如果從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算起,總共有574艘商船在海灣遭到襲擊,420名船員死亡,452人受傷,完全被擊毀的船只約50艘,貨物損失約達1000萬噸,船主損失在20億美元以上。
襲船戰發生時,中國既沒有護航實力,也自認為沒有護航必要,在海灣護航問題上堅持“打醬油路過”。中國香港董氏集團下屬的“海上巨人”號超級油輪3次遭到伊拉克空襲:1987年10月5日被“幻影”F1用炸彈擊傷;1987年12
月22日再次被“幻影”F1用炸彈擊傷;1988年5月14日,在霍爾木茲海峽的卡克島附近被米格-23BK用炸彈擊中(一說是被伊拉克“飛魚”導彈擊中),緊急沖灘擱淺。本來就已經負債累累的董氏集團雪上加霜,霍英東和董建華等愛國港商苦不堪言。
2012年1月19日,正在卡塔爾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記者會上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霍爾木茲海峽都應當保持暢通,因為這涉及整個人類的利益,在此問題上采取任何極端舉措,都違背全世界人民的愿望。”中國,終于能夠明確維護自己的航運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