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戰末期,日本贏得太平洋戰場的勝利已毫無希望。雖然日本成功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但啃咬之后卻難以吞咽。在占領區域達到極限后,日本的處境逐漸反轉——日本軍隊先后被趕出所羅門群島、新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硫磺島和沖繩島。
1945年5月納粹德國投降以后,戰爭的焦點集中在太平洋地區。消滅該地區日軍的力量名義上是盟軍,實際上主要是美軍。日本海軍已基本上被消滅,空軍殘余力量主要是“神風”敢死隊——數千架飛機和眾多準備實施自殺任務的飛行員。雖然大勢已去,但日本仍在負隅頑抗,因為日本還有496.5萬陸軍正規軍和更多的準軍事預備役部隊。
1944年,美軍奪取了馬里亞納群島的空軍基地后,戰爭的結果便已見分曉。從馬里亞納空軍基地起飛的美國B-29轟炸機,能夠直接攻擊日本首都東京和其他重要目標。每到夜晚,B-29轟炸機群就要在日本的木質建筑上扔下雨點般的燃燒彈和高爆炸彈。僅在1945年3月9日,美軍轟炸機便將東京16平方英里的市區夷為平地,83793人死亡。
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亨利·阿諾德將軍曾預言,轟炸足以讓美國取得戰爭的勝利。他說:“我們的步兵挎著步槍就能登上日本海岸。”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約瑟夫·金上將也相信,包圍、封鎖和轟炸將最終迫使日本投降。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喬治·馬歇爾將軍,這位最具影響力的陸軍參謀長深信一場登陸戰是必要的。1945年夏天,美國采取了混合戰略:一方面繼續轟炸和封鎖,另一方面積極準備登陸作戰。
日本也在集中它的兵力,準備打一場保衛國土的防御戰。1945年6月,東京的領導者們決心戰斗到底,寧可被消滅,也不投降。到了8月,大批的日本軍隊進入九州島和本州島的防御陣地。老人、婦女和兒童也被訓練使用手榴彈、刀劍和長矛,并準備在身上綁上炸藥包,鉆到美軍坦克底下引爆。
如果不是美國有了一種新的戰略選擇——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地區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美軍進攻日本的戰斗肯定會發生。
美軍進攻日本計劃的代號是“滅亡行動”。1945年4月,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被任命為整個太平洋戰區美軍部隊的指揮官,負責指揮對日本的最后一擊。該計劃需要投入的兵力達250萬。這意味著,歐洲戰場的陸軍和空軍不僅不能復員回家,還要重新部署到太平洋戰區。除太平洋戰區的部隊外,還要從歐洲戰區抽出15個陸軍師和63個空軍大隊。
“滅亡行動”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代號“奧林匹克行動”:1945年11月1日進攻九州島——日本最南端的主要島嶼。這將是一次比諾曼底戰役規模還要大的兩棲登陸作戰。美軍計劃投入9個師,對抗日軍3個師(實際上日本在九州島部署了14個師)。由10個戰斗機大隊、6個重型轟炸機大隊、4個中型轟炸機大隊、4個輕型轟炸機大隊、3個偵察機大隊和3個夜間戰斗機中隊組成的遠東空軍,將提供空中支援。此外,B-29轟炸機將繼續它們的戰略轟炸。麥克阿瑟說,九州島登陸戰將會在海軍與空軍的最強轟炸掩護下進行,而這種強度的轟炸是太平洋戰場上前所未有的。
第二階段,代號“小皇冠行動”:1946年3月進攻本州島——日本最大的島嶼。這次行動美國需要投入的兵力為117.2萬人,其中登陸部隊為57.5萬名陸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員。這將是一次規模巨大的兵力集結。“小皇冠行動”需要使用“奧林匹克行動”奪取的九州島上的機場。
與此同時,日益絕望的日本人武裝反抗得更加兇猛。不論是軍隊還是國家,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投降被認為是可恥的行為。戰敗的士兵寧愿自殺,也不恥茍活。投降的人既不值得關心,也不值得尊重。在馬紹爾群島的最大島嶼夸賈林環礁,日本士兵的陣亡率高達98.4%。在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近3萬名日本士兵(占守衛部隊的97%)戰斗到死。在沖繩島,11.5萬日軍中有9.2萬人戰死。
日本人之所以決心血戰到底,是因為他們相信士兵勇于獻身的精神能夠彌補軍事能力的不足。日本的“最后行動”防御計劃已經將平民包括在內,甚至中小學生也要參加戰斗。
難以估計的答案
從1931年~1945年,在亞洲大約有1700萬人死于日本軍國主義之手。在戰爭的最后時期,還將會有更多的人死亡。
日本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被軍部控制。1945年,國家權力歸于“六巨頭”——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成員包括首相、外交大臣、陸軍大臣(也稱為戰爭大臣)、海軍大臣、陸軍參謀長和海軍參謀長。陸軍大臣和海軍大臣是從現役軍官中提拔的。“六巨頭”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戰爭大臣阿南惟幾將軍。
日本天皇裕仁被認為是神和日本國的化身,權力高于政治和政府。實際上,裕仁不僅對此興趣盎然,且了解頗深。直到炸彈和災難降臨日本,他對戰爭的狂熱才開始降溫。
1945年3月18日,裕仁天皇察看了3月9日和10日被燃燒彈焚毀的東京市區,得出日本已戰敗應當盡快結束戰爭的結論。但是,裕仁同時還贊成另一種策略,那就是,在取得一場大戰的勝利、增加討價運作籌碼之后,再進行談判。
當時的日本首相是鈴木貫太郎,一位退役海軍大將,主導著各項會議與政策。在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中,他有時站在和平派一邊,但也經常與軍方強硬派結盟。
日本仍然占據著大部分掠奪來的亞洲與印度支那的領土,并希望繼續據為己有。日本殘余的軍事力量也相當可觀。日本認為,如果它能夠給美國造成極大的傷亡,就有可能爭取到有利的條件,保留住一部分掠奪來的領土。
對于結束戰爭的方式,至今仍存在激烈的爭論:如果“滅亡行動”真的發生了,美國將會付出多大的傷亡代價。答案是難以估計的。戰時的傷亡估計都是基于不準確的假設,通常都會低估敵人的實力。戰后分析卻被學者和激進分子嚴重扭曲,他們認為既不需要進攻日本,也不需要投擲原子彈,就可以很快結束戰爭。
戰爭結束后,美國總統杜魯門說,馬歇爾將軍1945年7月在德國波茨坦告訴他,進攻日本的代價是“最少傷亡25萬人,也有可能是100萬,這個數字單是美國這一方的。”不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馬歇爾在波茨坦說過這樣的話,也可能杜魯門想借此作為掩飾。但是這一數字并非空穴來風,而是經常被假定的傷亡數字。
實際上,美國聯合參謀部的作戰計劃制定者們做過兩次傷亡估計,兩次的結論大同小異。1944年8月,以塞班島戰斗傷亡率為基準,他們認為攻占日本本土“可能會造成50萬美軍陣亡,受傷人員則是陣亡人員的幾倍”。1945年4月的一份報告預計,實施“奧林匹克行動”和“小皇冠行動”的傷亡人員將達到1202005人,其中314619人陣亡或失蹤,而在隨后90天以上的后續戰役中,還將造成更多的傷亡。
麥克阿瑟將軍的部下們也做過幾次“奧林匹克行動”的傷亡估計,一個是戰爭的頭120天傷亡12.5萬人,另一個是戰爭頭90天傷亡10.5萬人。馬歇爾曾派麥克阿瑟去暗示杜魯門總統,讓他關注嚴重的傷亡。但是麥克阿瑟一心想促成這次進攻行動,因此對這一估計數字持保留態度,認為估計得過高了。
在白宮于6月18日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上,馬歇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登陸九州島的頭30天戰斗造成的傷亡人數不會超過3.1萬,基本上與菲律賓呂宋島登陸戰的傷亡一致(馬歇爾的數字來自一份不準確的報告,美軍在呂宋島登陸戰的頭30天傷亡人數為3.79萬)。其他與會人員則根據沖繩島的傷亡估計,認為美軍傷亡人數大概為5萬。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看,這個數字又會有所不同。發生在歐洲的諾曼底登陸戰,在頭48天(從D日算起)的戰斗中,美軍傷亡63360人。
實際上,上述估計都不太靠譜。呂宋島和沖繩島的日軍兵力,只是日本守衛部隊的很小一部分。后來馬歇爾和其他軍事指揮官才知道,他們嚴重低估了日本在九州島和本州島的防御力量。
美國情報部門早就破譯了日本的通訊密碼。截獲的日本外交通訊情報被稱為“Magic”,日本陸軍與海軍情報則被稱為“Ultra”。從截獲的情報來看,日本決心戰斗到底。
6月15日,一份情報評估報告說,日本軍隊在九州島共有6個作戰師團和2個預備師團,總兵力大約35萬人。但是到了7月初,Ultra情報透露,九州島的日軍更多了,新的師團正陸續到達。
隨后的報告又陸續將估計的日本軍隊數字加大,首先是53. 4萬人,然后是62.5萬人。這幾乎是6月估計數字的兩倍,但這仍低于實際數字。實際上,日本共在九州島部署了14個作戰師團,兵力達90萬人,主要集中在九州島南部,即美軍“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登陸海岸附近。在美國準備登陸九州島的68萬軍隊中,作戰部隊為38萬。日本部署在本州島的軍隊數量也大致如此。1月~7月,日本本土的軍事力量增加了近1倍,從98萬人增至186.5萬人。
使用原子彈
美國是否會不計代價實施“滅亡行動”?如果會,傷亡人數要比預計的高得多;如果不會,日本就贏得了它的賭局——只要戰爭致使美國死亡人數足夠之多,美國就會退縮。
“滅亡行動”最終還是沒有付諸實施。8月4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戰爭計劃委員會,針對日本的軍力集結,重新研究了作戰計劃,并決定使用原子彈。
8月6日,美軍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日本官員明白這是什么,因為日本也一直在研制此類原子武器。但是日本的“六巨頭”對此不以為然,仍然堅持頑抗到底的立場。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此舉迫使日本“六巨頭”尋求另一種解決方式。日本人希望可以與蘇聯達成協議以抗衡美國,從而可以繼續占領部分掠奪來的領土。
8月9日,美軍向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海軍總司令豐田副武認為,美國可能沒有太多的放射性物質來繼續制造原子彈。日本強硬派拒絕考慮投降,除非盟軍答應日本軍隊放下武器后,不對戰犯進行起訴,不派盟軍占領日本。戰爭大臣阿南惟幾說,日本可以派遣235萬軍隊繼續作戰。此外,指揮官還可以征集400萬文職人員服兵役。
8月10日,在得到天皇的批準后,日本外交大臣向美國及其盟國發出信息:如果能夠保留天皇的“特權”,日本可以投降。美國的答復是,日本天皇的權力必須服從盟軍最高指揮官。日本海軍副總參謀長大西瀧治郎聲稱:“如果我們準備犧牲掉2000萬日本人的生命,進行特種攻擊(如‘神風’敢死隊),勝利將屬于我們。”
全世界都在關注和等待。美國B-29轟炸機群此前的任務,是用燃燒彈火攻日本城市。負責指揮太平洋地區美國戰略空軍的卡爾·A·斯帕茨將軍調整了其任務:精確打擊日本的軍事目標,特別是運輸工具。馬歇爾和他的參謀們則在研究替代戰略——使用原子彈直接支援登陸作戰。美軍希望在10月31日之前擁有至少7顆原子彈。因為負責“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告訴他們,原子彈的致命放射性效應范圍為3500英尺(約為1067米),但1小時以后地面便可以安全通過。
僵局最終被日本天皇打破。天皇決定投降,并將他的決定以“天皇詔書”的形式,告知天下。
日本陸軍與海軍軍官停止了武力抵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頒布《投降詔書》,戰爭就此結束。
修正主義者的觀點
對于美國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使用原子彈,有人提出批評。20世紀60年代,“修正主義”歷史學家開始強烈批評美國,并質疑使用原子彈的必要性與動機。
修正主義者的主要觀點是:沒有必要使用原子彈,因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日本已處于投降的邊緣。由于美國堅持要日本無條件投降,以致延長了戰爭。美國投擲原子彈主要是為了壓制和恐嚇蘇聯。此外,攻占日本本土將會造成的傷亡也被嚴重夸大了。
修正主義者經常會援引戰時美國陸軍航空隊指揮官的話,包括阿諾德和柯蒂斯·E·李梅將軍,他們認為常規轟炸就足以使戰爭結束。但修正主義者卻忽略了李梅將軍后面的評價:“原子彈可能也挽救了300萬日本人和100萬美國人的生命。”
修正主義者還引用了1946年的《美國戰略轟炸調查》,文中說即使蘇聯不參戰,即使美國不計劃登陸,日本也可能會在11月1日之前投降。但是這份調查并不具有權威性,因為不論是標題還是結論,都與事實相反。
即使有理由相信幾個因素會促使日本投降——轟炸與封鎖、蘇聯參戰、美國即將登陸,但日本天皇的決定才是最關鍵的。
日本天皇裕仁告訴自己的顧問們他打算投降時,給出了三個理由:轟炸與封鎖、抵抗進攻的裝備補給不足、美國使用原子彈。他在8月14日說:“與其看著日本被消滅,不如和平結束戰爭。”
1945年9月27日,裕仁與美國麥克阿瑟將軍見面時說:“直到廣島遭受原子彈轟炸,局面已經失控時,和平派才占了上風。”
在美軍投擲原子彈之前,日本并不準備投降。沒有原子彈,戰爭還要繼續。對此有不同看法的人,顯然嚴重低估了日本殘存的軍事實力和決心。
也許從某種角度來看,轟炸與封鎖可以最終結束戰爭,但是可能沒有這么快。如果美國B-29轟炸機繼續火攻,那么兩個如同3月9日晚上規模的轟炸,所能造成的死傷,就足以超過兩顆原子彈造成的死傷總數。
美國如果不投擲原子彈,“奧林匹克行動”就將如期進行。在九州島,美軍就要與比預估的60萬更多的日軍作戰;隨后還要進攻本州島,實施“小皇冠行動”。
總之,實施“滅亡行動”日本最終將會被打敗,但是雙方付出的生命代價也將是巨大的。
編譯自美國《空軍雜志》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