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草長鶯飛的三月,我去看望在日本的表姐。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久負盛名的櫻花,而是一個叫“針江”的村莊。
同行的表姐的同事千春告訴我們,高山上融化的雪水為針江地區(qū)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村民們只要在屋前挖口10多米深的井,就會有泉水汩汩涌出。
經過一戶村民的家門口時,只見一個小女孩捧著一條死去的鯉魚,淚水盈滿眼眶。我輕聲對表姐說:“她正為死去的寵物傷心呢。”千春說:“鯉魚不是她養(yǎng)的寵物,而是她家的垃圾清道夫。”
千春帶我們走進這戶人家,與主人打過招呼,主人便領著我們進入廚房。千春說:“這個大水池就叫‘川端’。針江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個‘川端’,它是針江特有的生活用水設施。‘川端’共分三層:第一層叫元池,是人們的生活飲用水;第二層叫壺池,里面的水供人們洗臉、洗菜;第三層叫端池,人們用此池中的水刷洗灶具。端池里的鯉魚以刷洗炊具留下的飯粒剩菜為食,它們擔負著垃圾清道夫的職責。端池里的水被鯉魚清理干凈后,才會被排出。”
走出屋,千春指著門口一條繞村而過的水渠告訴我們,每家的端池都與水渠相連,水渠的水最終流入幾公里遠的一個風景如畫的大湖。
“每戶人家都養(yǎng)鯉魚。那些生活污水統一排入村里的污水處理系統。”說著,千春的神色莊重起來,“每個村民都自覺遵循一個規(guī)矩,即保證不讓臟水流入下游。在這里,約束人們行為的不是法律法規(guī),而是沿襲下來的村落秩序。”
我問千春,為什么針江的村民們都能如此自覺地遵守村落秩序?千春沉吟片刻,回答道:“因為,針江的村民還在心里砌了一個‘川端’,所以針江才能美麗如初。”(選自《新晚報》201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