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要讀點“無用的書”。
為什么要讀無用的書呢?
一是可以養心。身體需要滋養,心也是需要滋養的,要靠知識、見地、思維、情趣來涵養,而這些東西大都來自那些無用的書。學者易中天說:“讀書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謀心的。謀生的書你去看它,可以獲得利益,是有用的;謀心的書是無用的,但可養心,養生之道首在養心。”誠哉斯言!
二是可以怡情。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博采、長才。”讀無用的書,固不能幫助升官發財,但可陶冶情操,調節心情,豐富精神生活。“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啟我悲情;“看了《紅樓夢》,得了相思病”,引我多情;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癡情感天動地;關羽燈下讀《春秋》,真情傳為美談。他們讀的都是無用的書,但卻讀出了喜怒哀樂,讀得情深意切。
三是可以增趣。人貴有趣。趣從何來?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來,從妙趣橫生的閑書中來。不讀《紅樓夢》,怎能領略愛情悲劇的凄美?怎能知曉木石之盟的魅力之所在?不讀《圍城》,怎么領會“圍城里的人想出來,外邊的人想進去”之類的雋語妙論?
四是可以益智。《論語》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博大精深,意宏旨遠;《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資治通鑒》能“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考證確切。這些都是 “無用的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凝結,多讀多思多悟,定會讓我們變得睿智、聰慧,眼光如炬。
如今,坊間那些“有用的書”出得太多、太濫、太俗,且供需兩旺,而“無用的書”卻日益受到冷落、排擠,少人問津,再加上日漸彌漫的浮躁、淺薄、低俗的社會風氣,使很多人變得急功近利,目光短淺。因而,很多有識之士都提出要多讀一些“無用之書”,雖然這對于矯正不良風氣未必能收藥到病除之效,但至少可以使我們變得安靜、祥和,思想豐富,談吐文雅,像個有教養的現代公民。
(選自《解放日報》2012年5月31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