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人:小青,1986年生,事業單位員工
從小到大,小青在師長和父母的眼中都是個乖巧、順從的女孩,因為乖,她深受大人喜愛,也得到不少便利和實惠。
一年前,剛工作不久的小青一次被領導帶著出去辦事。走到車旁,領導說:“上車吧。”其時,小青正好走在車后部,雖然她知道一般領導都是坐后排座的,但是既然領導讓她坐了,那她就坐吧。于是她就順手拉開車后門,坐了進去。坐進去見司機瞪著她,外面領導站著也不動,她才疑惑怎么了,卻見領導笑笑,然后拉開車前門坐了進來。
辦完事回到單位,領導先上樓去了,小青和司機整理后備廂中的資料。這時司機說話了:“你咋這么乖呢?領導讓你坐你就坐啊?”“那……”小青心想,難道還可以領導讓我坐而我不坐嗎?司機仿佛讀懂了小青的心理活動,說:“你就不會讓領導先坐?這樣,就不會出錯了。”可,小青哪敢呀!她一向都是老師和父母說一就是一,沒有進行過這樣的變通之法的。然而,小青也明白了,她現在已身處職場,不再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乖寶寶”。
從那以后,小青處處留神,步步小心,后來她總結出一條經驗:凡事多開口問問,就會減少出錯的機率。
又有一次,小青跟著領導去外地開會,小青縮在后面等領導上車后她才敢上車。可是她沒有想到,領導竟然直接坐到了副駕駛的位置上,搞得小青上車不是不上車也不是。一急之下,她拉開副駕駛座的車門,對領導說:“丁總,您坐在這里,叫我往哪里坐啊?”領導哈哈地笑了,說:“沒事,你就坐在后面吧,我今天想坐在前面看看風景。”
這樣,小青才敢打開車門,坐到后面的座位上。小青心中頗為自得,多開口的效果就是好哇,今天自己一改往日的乖巧、順從,多問了一句,最后得到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現在她既不用擔心坐到后面會被領導批評不懂規矩,又不會讓別的同事說三道四了。
可是,剛剛嘗到一點甜頭的小青,轉眼之間,又在“多開口”上栽了個跟頭。
小青公司的財務經理很有能力,且很會做人,不囂張,所以跟同事們相處還算愉快。可惜這個經理說話有些結巴,小青經常見他跟人談話時,別人張著嘴巴等著他的下文,他卻越發急得說不出話來。
有一次,小青去財務部辦事,經理和藹地接待了她。他并不多言,只專注地聽小青說,不時回應“好的好的”,或者“呃,我知道了”。小青一聽之下,覺得財務經理這樣的說話方式太棒了,不知情的人完全看不出來他有口吃的毛病。一激動之下,小青說:“經理,你以后跟別人說話時也像這樣就好了,不用多說,就這幾個詞就能打遍天下,別人完全看不出你……”小青話還沒說完,就見財務經理的臉漸漸在變色,馬上住口不敢言了。
雖然后來財務經理并沒有說什么,但小青卻覺得自己渾身不自在。回到辦公室,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小青使勁罵自己:怎么這么笨,這樣的話也能說出口?也許這就是財務經理經過多年總結得出的揚長避短、順暢跟人交流的方法,自己為什么一定要點破他呢?
乖也不是,不乖也不是,小青有些暈頭了。但是,她也漸漸懂得,乖和不乖是要分場合的,更是要分不同事情的。職場之中,需要拿捏好分寸的事情太多了,又何止一個乖字呢?小青拍拍腦袋,搓搓臉,又忙碌起來,就像一只毛毛蟲,她相信自己遲早有一天會變成美麗的蝴蝶的。
記者手記:為什么會有職場胎衣這樣的事物存在?就是因為它溫暖、安全、可依賴,讓人眷戀,所以才會安住當中不舍離去。然而,事物的發展規律必然是推陳出新的,一個人的成長也是日新月異的,當舊有的東西不合成長的需要時,就是它要離開的時候了。這個過程當中,最難得的是自省精神。你要“看見”,要意識到環境的變化,意識到自身問題的存在,然后方可作出改變的選擇,付出改變的努力。古人語“吾一日三省吾身”,職場新人尤其需要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