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生的胡益華,18歲即通過首屆全國國家司法考試進入律師行業。曾因擔任央視大火案被告人曾旭和許某某的辯護人、全國首例人體器官買賣案被告人辯護人、“李剛”案受害人家屬代理律師等而廣為人知。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意氣風發、行事極其低調的年輕律師,還是“停止冷漠公益法律援助律師聯盟”、“免費午餐”、“微博打拐”等幾項公益項目的主要發起人及參與者。以律師身份參與公益,用8個字來形容就是“燃燒激情、透支生命”,然而,在采訪中,胡益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卻是“這只是我分內的事情……”
參加“高考接送”、“微博打拐”的公益初體驗
談及第一次做公益的體驗,要追溯到2005年的夏天。當時正值高考前期,那天,胡益華開車下班回家的路上,偶然聽到廣播節目在組織“接送高考學生”的活動。聽到這個消息,胡益華好像回到了自己參加高考的時候,正在開車的他立即熱血沸騰了,到家后就打電話到電臺報了名。就這樣,胡益華順利成了一名接送高考學生的志愿者。現在,他已經忘記了當時的細節,但他接送的那個學生的話卻讓他印象深刻,“在您看來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卻解決了我一生中最重要時刻的重要問題。”
正是這一次參加公益活動的親身體驗,讓他開始思索,作為一名律師,能為這個社會做哪些公益活動?或者說,怎樣以律師的身份參與公益,即他所說的“律師公益”。
2011年初,知名媒體人鄧飛找到胡益華,透露了自己發起“微博打拐”行動的構想,并希望能夠邀請他承擔這個項目的法律顧問。在心里,胡益華由衷欽佩像鄧飛、于建嶸這樣做公益的人。一番溝通后,二人一拍即合,于是,胡益華首次以一名律師的身份參與到這場聲勢浩大的“微博打拐”行動中。在這次的公益活動中,他不僅承擔“微博打拐群”的管理員,還為整個行動提供法律支持與法律援助。
從專業角度來看,胡益華認為任何一項公益活動在發軔階段就應該有很好的法律意識,而不是等到在活動中遇到了棘手的難題才會訴諸法律途徑。“因為只有這樣,公益活動才能走得更長遠。”
為“免費午餐”品牌的成長把關
2011年2月,好友鄧飛偶遇一位在貴州省黔西縣花溪鄉沙壩小學參加支教的女教師小玉。這位女教師說,她所在學校的學生們因家庭貧困,路途遙遠,午休時常常吃不上午餐。每當她一個人端著飯盒時,因為無法面對孩子們熱望的眼神,而不得不快步走進自己的宿舍吃飯。女教師的話讓鄧飛感覺到無盡的辛酸。
當他把這個故事說給胡益華聽的時候,兩人都感觸良多。他們希望能夠為改善中國貧困山區小學生的營養狀況做些事情。很快,二人達成共識,決定發起“免費午餐”項目,并通過網絡上線,進行公開透明的募捐活動。
2011年4月2日是“免費午餐”正式啟動的日子。為參加在黔西縣花溪鄉沙壩小學舉行的開餐儀式,4月1日這天,胡益華剛結束手頭的一個案子,就拖著疲憊的身子從法庭直奔機場,到達貴陽機場時已經是午夜12點多。4月2日清晨6點,他與其他志愿者一起,顛簸了5個多小時的車程,趕到學校,給那里的169名孩子提供午餐,并進行項目的籌款活動。作為此項活動的第一個試點,“免費午餐”當天就籌集到善款1340多萬元。取得這樣的成功,與胡益華前期的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的。
“很多捐贈人對于公益活動中律師的出現,還是不理解。”胡益華說,在“免費午餐”的公益活動中,當項目派出作為法律顧問的律師與其簽訂協議時,一些有捐贈意向的企業和個人往往會有疑問或者抵觸情緒,甚至放棄捐贈。
“但是,一個公益的項目必然會遇到諸多法律問題,這不僅涉及募捐基金的合法性,還有很多涉及企業捐款的流程,都需要律師去把關審核。比如說,與企業的協議中嵌入了太多的商業因素,那么就不能通過。”
為此,從第一所“免費午餐”學校開餐至今,胡益華起草、審核、修改與“免費午餐”相關的合同、協議、活動方案近兩百件次。以平均每處理一份文件花費兩個小時計算,平均每天花在“免費午餐”的時間近四個小時,幾乎一半的時間要處理公益方面的事務。
盡管如此,為了更好地將公益做下去,給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胡益華堅持主張公益活動應注重從法律層面保證品牌的獨立性,嚴格控制品牌使用過程中不受到傷害。因此,在胡益華的建議下,“免費午餐”從一開始就申請了國家商標注冊,包括文字和logo,從法律層面對“免費午餐”品牌進行保護,嚴格控制使用范圍和使用場所,凡要求使用“免費午餐”及logo均需要活動書面授權。
2011年,民間的公益組織出現了不斷涌現的良好勢頭,但是很多NGO還不是很成熟,怎樣讓項目專業化、系統化,長期穩健地做下去是胡益華與很多公益人常常探討的問題。現在很多公益項目中,律師只是作為必要時的一種咨詢而存在,這與律師作為志愿者及組織者,在整個公益行為中的深度參與是不一樣的。而胡益華所做的就是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行為,在項目中就團隊的架構、商標注冊、品牌保護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提供建設性的建議與指導,促進項目的長遠發展。
做公益,的確占去了胡益華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有時還為了配合公益活動,推掉了事務所的案子,但胡益華覺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充實的,“一想到我的工作能幫助到別人,我就很快樂,很有滿足感。”
拒絕冷漠,公益法律聯盟為你撐腰
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的發生,被視為是長久以來“救人反被訛詐”這一多發事件引爆的一大后果,頓時以北大副校長的“撐腰體”為代表,民間形成了一股對抗冷漠行為的風潮。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胡益華覺得作為律師,需要通過自己的行為,以法律的途徑,力所能及地做點事情。于是,他聯合眾多法律、教育界人士展開討論,從最初的個人微博言論開始,號召各方律師行動起來,最終商議與搜狐微博合作成立了一個微博法律援助公益聯盟來呼吁“對抗冷漠”。
這個由他發起的公益組織“停止冷漠公益法律援助律師聯盟”,旨在針對社會上日盛的冷漠路人現象,倡議大家看到路上的老人摔倒了要主動去扶起,看到有路邊的孩子受傷了要主動伸出援手。胡益華在微博上向公眾承諾,“如果因此而遭遇訛詐,本項目公益律師團將無償為你提供法律援助。”
其實很早之前,胡益華就有了成立“停止冷漠公益法律援助律師聯盟”的想法。因為在以往經手的各種案件中,胡益華與他的同行遇到不少“救人反被訛詐”的事情,很多案件的當事人最終都放棄了法律維權。放棄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們不想再提及這種事,因為這種事對他們的傷害太大了,他們無法理解“好心幫助別人怎么還會反而陷入官司”;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擔心提起這事之后,周圍的人就會對他們議論紛紛。
現在,在胡益華的倡導下,該律師聯盟已經有超過100多名的律師參與,最近還不斷有幾家律師事務所作為整體加入進來。多名律師緊隨胡益華,在微博聯盟中號召:“停止冷漠,不做路人,從我做起,盡微薄之力!”這個聯盟的成員都希望通過自己實際的努力,讓大家在想要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他的背后還有這樣一個龐大的律師群體在為大家撐腰。這樣,大家也不會有后顧之憂了。
顯然,這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個群體的志愿者們以自己的專業行動,在為社會中有良知有愛心的人默默地提供專業的支持。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