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結識《紅廣角》是偶然的機會,應該從2010年12月1日《紅廣角》舉辦的“紅廣角杯”紀念建黨90周年征文活動開始。
偶爾看到“紅廣角杯”紀念建黨90周年征文活動啟事,心里就活了,總想寫一個人,把這個人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于是,我就特別留意了《紅廣角》這本雜志,千方百計托人找到了《紅廣角》雜志,仔細地閱讀起來。從“人物春秋”到“紅色經典”等10來個欄目,我都一一仔細閱讀,從中找到《紅廣角》的辦刊特點和用稿要求,從中受益匪淺。于是,我就按照征文啟事的要求,認真地寫起我的同事、戰友老金的事跡來。
那段時間,我是極其興奮的,興奮的是,能把與自己并肩作戰的同事、戰友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能讓老金的在天之靈得到告慰和安息。然而,就在我奮筆疾書的時候,同事們就勸我別白費力氣了:“《紅廣角》是大刊,能刊登你的文章?咱這山里的一般小人物,沒關系沒背景的,寫得再好也不會用的!”我說:“這是全國性的征文。”同事們又笑了,說:“你可真傻,征文獎項早就背地里安排好了,還能輪到你呀?”同事們的七嘴八舌,涼了我的滿腔熱血。一想也是,這么大的刊物,幾千份征文稿子,偏偏讓咱中上?大海撈針不說,咱也沒這個緣。終于,我放下了筆。
后來,在廣州做記者的弟弟知道我要參加“紅廣角杯”征文后,就說《紅廣角》是很好的黨刊,用稿質量很高,他們是看稿不看人,稿子寫得好,不論是誰都會用的,寫得不好,再有關系也不會用的。弟弟鼓勵我一定要參加,而且要把老金的事跡寫得更感人些,一定會有收獲的。于是,我又有了勇氣,決定用心好好寫好老金。為了能更好地寫好這篇征文,寫出老金一位普通共產黨員的真正內涵和感染力,我又反復閱讀了征文要求,多次深入基層,與老金的家屬交談,自己被感動流淚數次后,我才又拿起筆,含淚一氣呵成了《抹不去的身影》這篇紀實文章。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發給了《紅廣角》征文組。原以為表達了自己的感慨就行了,發不發根本沒敢想。哪料,一個月后,我接到了編輯部給我寄來的2011年第1期《紅廣角》樣刊,我的文章刊登在“紅廣角杯”紀念建黨90周年征文選載欄目的頭條。我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這篇文章還榮幸地獲得了二等獎。
我的征文獲獎后,在黑龍江省交通行業引起了反響,省交通廳宣傳處評選我為十佳通訊員標兵,并給予了表彰獎勵。
而后的時間,我開始勇敢地拿起筆,寫身邊的事和人,從新聞稿寫到了文學稿,稿子開始陸續見報了,慢慢得到了報刊的重視,經常有編輯約稿,我的名氣也大了,成了當地的小名人。
我真的要感謝《紅廣角》,您不僅給了我創作的勇氣,還給了我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