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對于政黨而言是執政的基石。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內涵及三者關系的基礎上,要求全黨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充分彰顯和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心、自豪感。這種自信從何而來?實踐的檢驗、人民的認同、國際社會的理解,是促成中國共產黨自信的重要因素。
中國共產黨人的道路自信。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對道路的探索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走向、具體內涵是什么,心中無數,底氣不足。經過30多年實踐探索與經驗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輪廓已經形成,海內外要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作出明確回答,以破解中國高速發展之謎。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理論上進行了概括,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此作了進一步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既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堅持改革開放;既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有深厚的歷史依據、立足中國國情,又反映了時代發展要求、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受了實踐檢驗,贏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不僅使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譽和認同。事實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傳統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與發展模式,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徑、新形態。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信。實踐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致力于創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形成了高度的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黨的十七大報告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概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集體性等理論品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理論、政策、措施,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真理性,由此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接受和認同。同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發展和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應時代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將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度自信。新中國成立后,經過60多年的建構、發展與完善,形成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結合起來,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現實的訴求,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制度選擇。同時,制度的生命力、影響力與時代息息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時代的產物,順應了時代潮流,反映了時代要求。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在應對汶川地震災害、國際金融危機,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不僅中國人民深切感受到這種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而且越來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理解和認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的緊密結合,既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實踐中已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制度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構成有機整體,形成良性互動,這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底蘊所在、源泉所在。
自信,但不自滿、自負;自信,但不固步自封、停止改革和前進步伐。中國共產黨已清醒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開拓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需要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任重而道遠。
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向國人、世人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前景與燦爛未來。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