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則消息引起了筆者注意:據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網站2011年10月21日報道,由美國VT霍爾特船舶公司為埃及海軍建造的首艘導彈快艇(FMC)正式下水。消息不長,卻向世人傳遞了一個強烈信號:埃及海軍已經開始逐漸掙脫國內的動蕩時局。
也就是在2010年埃及動蕩端倪之時,筆者曾隨中國海軍第五批索馬里護航編隊訪問埃及,當時從紅海途徑蘇伊士運河,抵達埃及第二大城市亞歷山大港。訪埃期間,筆者有幸參觀了埃及海軍基地,登上了埃及海軍“拉希德”號護衛艦和“自由”號訓練艦。所見所聞讓筆者深感,這個文明古國沒有想象中的富裕,也流露出了風暴來臨前的破敗跡象,其海軍武器裝備絕非先進,但海軍將士卻在為使命而時刻準備。
在蘇伊士運河上
品味“戰爭殘酷”
2010年7月24日,由中國海軍第五批索馬里護航編隊“廣州”艦和“巢湖”艦組成的出訪編隊駛入蘇伊士運河,那是中國海軍索馬里護航編隊執行完護航任務后,首次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
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蘇伊士運河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項工程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1874年古埃及開鑿的貫穿尼羅河及支流的原始運河,但這條基本溝通兩大洋的人類結晶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荒廢。18世紀末,西方殖民者為了向東方擴張和掠奪,急于拓展溝通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最短航路。1798年5月,拿破侖大軍遠征埃及,就曾籌劃過再度開鑿運河,并進行了相關勘探。1859年蘇伊士運河在法國資本和工程師的主導下正式開鑿,埃及12萬民工為之獻身,平均每開鑿千米就死亡738.5人,直到1869年11月17日運河開通,迅速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運河,卻長期為英法掌控。
蘇伊士運河的戰略價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若干次戰爭使這條運河被關閉了5次,最后一次長達8年之久。為了保衛蘇伊士運河和家園,埃及人民付出了非同尋常的艱辛甚至生命的代價。筆者乘軍艦在蘇伊士運河航行的10個小時里,如同在觀看一部立體電影,在觀看一幅近200公里長的巨幅油畫,三四百米寬的運河上,兩岸軍營崗哨林立,戰爭似乎并不遙遠。
軍艦距離塞得港68公里處,筆者拍攝下了運河上惟一連接亞非的旋轉鐵路橋以及以穆巴拉克命名的公路大橋。不久,筆者突然見到“一把鋒利的軍刀”矗立在運河河畔,引水員告訴我們,那是伊斯梅利亞中東戰爭紀念碑,以此緬懷著犧牲的無數埃及忠勇將士。筆者不經意間看到,在河畔一處旅游度假區里,人們在游泳嬉戲,掀起的歡樂浪花與兩岸戒備崗哨形成了強烈對比。
航行在風景如畫、同時呈現歡樂與沉重的蘇伊士運河上,讓人深感和平的珍貴。
在亞歷山大港感受歷史滄桑
地中海南岸的亞歷山大港擁有2300多年歷史,是埃及最大海港和第二大城市,也是埃及海軍司令部所在地。中國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國,相隔萬里,但友誼源遠流長——《史記》出現的第一個非洲地名就是亞歷山大;記述西漢歷史的《漢書》記載了來自亞歷山大的魔術師到中國表演;埃及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并建交的阿拉伯國家、非洲國家。
亞歷山大港被譽為“地中海新娘”,作為戰略要地,歷來兵家必爭,誕生了許多經典戰例,也成就了亞歷山大大帝這樣的歷史名杰。帶著對這座城市的向往,中國海軍第五批護航編隊7月26日上午抵達這里,開始對埃及進行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海軍索馬里護航編隊首次訪問埃及,也是自2002年中國海軍編隊環球航行后第二次到訪埃及。
“新娘本該美麗,但亞歷山大卻有些倦意。”筆者乘坐的“廣州”艦緩緩駛入港口時,一艘埃及海軍護衛艦迎面出港,兩艦相互致敬。港口附近的海面上散布著幾艘觸礁或炸沉的船舶殘骸,露出水面部分似乎宣示抗爭。港口海水紅里帶黑,與地中海的湛藍海水形成了鮮明對比。遠看左前方,埃及海軍碼頭上停滿了各式各樣的艦艇,似曾相識,包括驅逐艦、護衛艦、導彈快艇以及潛艇。筆者曾在我軍潛艇部隊任職,一眼就看出2艘并靠的埃及潛艇是早年中國出口的R級(國內稱033型)常規潛艇。一幢漂亮的圓頂白色建筑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埃海軍司令部。
靠岸后,筆者隨編隊指揮員張文旦少將、政委陳儼少將及“廣州”艦、“巢湖”艦艦長,前往埃及海軍無名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之后,我們赴亞歷山大省政府拜會了省長阿代爾先生。值得一提的是,拜會期間窗外不時響起抗議聲,筆者看見政府門外的公路上有數百人示威。不過那時誰都沒想到,這竟成了穆巴拉克政權崩潰的肇端。
沿途,歐式建筑比比皆是,但多半外觀殘舊,宛如一位遲暮貴族,靠著幾縷記憶碎片來打發風燭殘年。英國作家勞倫斯#8226;達雷爾曾將亞歷山大稱為“記憶之都”,的確,2000多年的歲月,這座城市歷盡戰爭和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劫難,幾度衰敗,幾度中興,讓人感嘆不已。
然而,埃及海軍似乎未受到感傷情緒的影響,他們如同昔日中國“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或進口先進裝備,或選派精英海外留學。“其實,不管歷史如何滄桑,未來如何走向,埃及海軍都在努力地為和平準備著。”埃及海軍參謀長烏薩馬少將在歡迎宴會上如是說。這位少將還激動地表示,此次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的來訪是一次偉大的訪問,見證了兩國兩軍的傳統友誼,還希望能加強交流與合作。
不懈的現代化追求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有句名言:“阿以關系,沒有埃及就沒有戰爭,沒有敘利亞就沒有和平。”這顯示了埃及軍事力量在阿拉伯世界的特殊地位,或許正是因為埃及時刻面臨著戰爭,逼迫著它加緊海軍現代化建設。事實上,埃及絕非熱愛戰爭,反而是極力回避戰爭,但必須確保足夠的力量守衛國家。
“埃及海軍擁有先進的驅逐艦、護衛艦、導彈快艇以及裝備著先進導彈的潛艇。埃及海軍被認為是阿拉伯世界最強的海軍,總體實力超過以色列海軍。”埃及海軍總司令莫哈#8226;瑪米什中將曾自信地表示。過去10年里,埃及海軍在裝備質量上得到了明顯提升,戰斗能力據稱超過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當然,不能排除這是埃及將領對本國海軍的溢美之詞。
但毫無疑問,埃及海軍的現代化努力從未間斷,即使在國家紛亂時期。如前所述,在前總統穆巴拉克被審判期間,進口自美國的導彈快艇(FMC)正在順利建造,該艇裝備76毫米速射炮、“魚叉”BlockⅡ反艦導彈、“拉姆”防空導彈和“密集陣”Block 1B近防系統,設計最大航速34節,搭載40名船員能在海上獨立執行任務8天。首批4艘FMC計劃于2012年服役,屆時埃及海軍的戰斗力將進一步提升。
20世紀80年代,埃及與美國關系逐漸密切,陸續從美國購買了各型飛機200多架、坦克裝甲車輛2000多輛和護衛艦6艘,尤其是實現了合作生產 M1A1坦克,美國每年向埃提供10多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也在那時,還與蘇聯裝備體系較接近的中國艦艇被埃及視為“雪中送炭”——隨著蘇聯與埃及關系嚴重惡化,埃軍大量蘇式裝備瀕臨癱瘓狀態。1984年,埃及從中國購買了2艘053HE型導彈護衛艦,命名為“扎菲爾”號和“納賽爾”號。2艘“扎菲爾”級艦長103.2米,標準排水量1600噸,最高航速26節,18節經濟航速的續航力4000海里。據埃及海軍反映,“扎菲爾”級的動力系統相當“皮實”,故障率極低,至今仍安全服役。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工作人員赴埃及對這2艘護衛艦中期壽命檢查,進入動力艙時大吃一驚——柴油機組被污垢和垃圾包圍,卻在漫不經心的埃及水兵操縱下運轉自如!此外,埃及海軍還從中國進口了若干艘024型導彈快艇、037型獵潛艇和4艘潛艇,都獲得了高度評價。
20世紀90年代埃及與美國海軍聯合演習,1艘在預定地帶設伏的埃及潛艇抓住美軍航母戰斗群高速機動、反潛系統應對無暇的時機,成功潛入了美軍航母編隊內部上浮,一時引起轟動。盡管這款潛艇已經老舊,但由于新型常規潛艇造價高昂,資金緊張的埃及海軍還沒有具體更換計劃。
總之,埃及海軍是不是阿拉伯海軍中最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埃及海軍從未放棄對現代化的不懈追求。
“自由”號的保養奇跡
7月27日,中國官兵參觀了埃及購自美國的“諾克斯”級護衛艦“拉希德”號(舷號966)和具有一個半世紀歷史的“自由”號訓練艦。
1865年,“自由”號在英國造船公司完工,排水量3417噸,以燃煤蒸汽機為動力,航速16節,艇身呈白色,前后各有一座桅桿和風帆,中間矗立著一座黃色的大煙囪。令人驚嘆的是,目前這艘船仍能運行自如,經常參與一些典禮活動,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海軍艦艇。
“從某種意義上講,‘自由’號代表了一種精神,埃及海軍以‘自由’號為榮耀。盡管已經145歲,多次面臨‘退役’,但還是保留了下來,展示了埃及海軍的艦船維修保養水平,展示了保養奇跡和光榮歷史。”埃及海軍裝備部部長默哈穆德#8226;安沃少將介紹道,該艦原為埃及王室私用,名為Mahroussa號,1868年曾到歐洲接載外國元首參加蘇伊士運河國際通航典禮,是第一艘從北駛入蘇伊士運河的船只,1905年在蘇格蘭進行現代化改造。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后,更名為“自由”號,成為埃及海軍的訓練艦和總統坐艦,1976年曾橫渡大西洋前往紐約,參加美國建國200周年國際閱艦式。這位少將還向我們道出了一個“秘密”:埃及人很小就知道一句名言——“住在遙遠的中國的人們,是我們的朋友。”所以,他真誠希望有一天能乘坐“自由”號到中國訪問,畢竟埃及海軍艦艇還未訪問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