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來了》是一個中國人都非常熟知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由民間口口相傳下來,人們一代代地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自冷戰后美軍在環地中海地區不斷地掀起局部戰爭或沖突,人們認為美軍不會將亞太地區作為其軍事戰略的重點。多年來,人們喊著美軍“重返”亞太而不見其有多大的動靜兒,本以為美國不會“來”亞太了。可是,這回美軍真的要強勢進駐亞太,“狼”真的要來了!西太平洋地區安全形勢變得動蕩或在所難免。
“亞太地區威脅在上升”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層面上做出一個判斷,認為在2015-2020年之前全球不會出現一個挑戰其世界霸權的國家。對此,美國開始在可能挑戰其局部霸權的地區用兵,彈壓地區霸權挑戰者。其重點在環地中海周邊地區用兵,一方面穩定歐洲的安全局面,穩穩地掌握歐洲地區的安全主導權,另一方面還對那些敢于與美國玩“貓鼠游戲”的人采取打擊。這就是美國20多年來為何不斷東擴北約,為什么在環地中海地區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采取軍事行動的緣由。
就在美國將其精力專注于歐洲和環地中海地區之時,亞太地區的形勢卻發生了與冷戰結束時相比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為亞太地區出現了多個實力崛起的國家。
首先是中國讓人吃驚地強大起來。冷戰時期,中國被美國視為其與蘇聯在國際舞臺上搏弈時重要的戰略砝碼。冷戰后,雖然中國打開國門進行改革開放十余年了,但中國的綜合國力在美國眼里還不足以構成威脅。在地區霸權國家不斷挑戰美國的權威之時,中國被美國“放”在了一邊,而沒有作為一個主要的“關注”對象。但是,中國的發展卻出乎美國的意料。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躍升,以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中國的軍力不斷增加,以致中國軍隊的能力讓美國感覺不舒服;再一方面,中國的航天實力提高迅猛,以致讓美國感到其航天大國地位正受到威脅。同時,中國海外利益不斷拓展,以致美國認為中國正威脅其全球的利益,等等。正因為如此,美國在橫掃中東、中亞和北非之后,開始將精力集中于西太平洋地區。其中,美國認為,中國對其霸權的威脅是不能不重視的。甚至,美國政客已經開始將中國作為最大的一個遏制對象。
當然,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對手還不僅僅存在著中國一個。美國的盟國日本和韓國也已經在美國的亞太地區對手的名單中提前名次。日本的發展勢頭讓美國感覺不可小視。冷戰后,日本開始向海外派出自衛隊,在世界軍事舞臺上越來越發揮出耀眼的作用。海灣戰爭后,日本憑借其超強的軍事技術優勢,竟然發出了“日本可以對美國說不”的挑戰。隨著實力的不斷提高,日本開始向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沖刺。同樣,韓國也隨著自身的實力提高開始對美國頗有微詞,甚至斗膽向美國索要軍隊的戰時指揮權。這也讓美國感覺越來越窘迫。美國的盟國頻頻地向“主子”發出挑戰,這使美國也認識到盟國在力量變化時也會對其構成威脅。當然,這種威脅與中國對美國的威脅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南亞地區的印度也是不讓美國放心的國家。印度在獨立后向北推行“前進政策”,結果與中國出現了1962年的邊境戰爭。印度“向北推進”碰壁后,轉而瞄向了稱雄印度洋,開始大力發展海軍,次之空軍,建立起印度洋周邊實力最強的海上力量。在這種形勢下,印度開始對美國在印度洋的勢力多有不悅。尤其是,美國在印度洋的核力量存在,更是讓印度感覺不快,總想將美國在印度洋的核力量趕出去。自冷戰結束以來,印度不斷地調整國家發展戰略,強力推行“東向戰略”。目前,印度與越南的關系已經非同一般。隨之,印度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同時,印度還放言“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印度的這一雄心不能不讓美國感覺到來自印度的壓力也在增加,印度正試圖挑戰美國的地區霸權。
除上述國家外,東盟正在強大起來,影響力也是在不斷增強。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至今沒有建立起來一個類似北約的軍事組織。可是,東盟在安全領域的影響正在出現。這是美國所不愿意接受的。
不難看出,美國在亞太地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挑戰在美國眼里就是威脅。因此,美國在中東、中亞和北非采取秋風掃落葉般的行動后,開始將其全球關注的重視轉向亞太,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對此,人們感覺是不應奇怪的。
“全球軍事部署重心東移”
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的調整,自奧巴馬上臺后,美國正式大刀闊斧地進行全球軍事部署的調整。這種調整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全球重心向東半球,即亞太方向轉移。
冷戰時期,美國將其海外的大部分兵力全都部署到歐洲地區,尤其重視北約組織的建立。其駐歐洲的兵力全部納入到北約這一全球最大的軍事組織之中。美國研發的先進武器一旦服役,其首先裝備對象一定是駐歐洲的美軍部隊,首先部署的地區一定是歐洲戰區。從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美國在冷戰時期是如何重視歐洲的。甚至,美國還不惜打破與蘇聯軍事平衡,將一種先進的導彈部署到土耳其,從歐洲的側翼來支持歐洲地區的對抗。美國的這個舉動導致蘇聯將中近程導彈部署到了古巴,引起了古巴導彈危機。冷戰時期,美國在全球的軍事部署呈現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重歐輕亞”。
冷戰后,美國無視俄羅斯的反對,而在歐洲大搞北約東擴。目前,美國已使北約成員國達到28個。北約成員中除美國和加拿大外,其它26個國家都是歐洲國家。人們都知道,歐洲有44個國家和2個地區。這就意味著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加入了北約。此外,在全球范圍內,北約還有“和平伙伴關系國”達22個,“地中海對話國”有7個,“接觸國”有3個。這表明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與北約有關系的國家已近三分之一。北約已經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集團。同時,這也表明,美國已經牢牢地掌控了北約,同時還利用北約掌控了歐洲地區的安全局勢。
進入21世紀后,美國開始重視亞太地區,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這主要體現為:一是美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搞的聯合軍事演習頻率加大,演習次數不斷增加;二是演習的規模不斷擴大,有的聯合軍事演習參加的人數多達10萬左右;三是美國軍隊到亞太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增多,這是與冷戰時期美軍演習最為不同的地方。
隨著北約勢力不斷強大,美國開始裁減在北約機構中的人員數量,也開始縮小在歐洲的兵力部署規模。與此同時,美國還從伊拉克和阿富汗開始撤軍。這些撤出來的兵力,一部分撤回了美國本土,一部分則撤到了西太平洋地區,另一部分則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演習的“職業演員”,以游動形式存在于西太平洋地區。
就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而言,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權重日益上升,歐洲的軍事權重正向亞太地區轉移。即,美國的全球軍事部署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
力量分布
“前傾”與“后移”并舉
隨著美國將亞太地區作為軍事部署的重點,美國的兵力在西太平洋地區如何部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看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分布總體呈現“前傾”,但局部力量表現為前沿力量正出現“后移”。這是二戰后多年來未曾有過的現象。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分布上之所以采取這樣的策略,主要是因為:
首先,沒有明確的敵對國。冷戰時期,美國遏制的目標十分明確,即蘇聯及其領導下的東方陣營。冷戰后,隨著各國融合加強,尤其是中國綜合國力強大后,并不如美國想象的那樣對美國霸權構成威脅,加之日本、印度、東盟集團等國家和組織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美國只能視亞太地區或西太平洋地區作為一個可能威脅其霸權的潛在對手,而無法明確認定某個國家或組織是其真正的威脅。這就是美國為什么將冷戰時期前沿部署的力量后移的主要原因,即大致上呈現為從“一線”島鏈向“二線”島鏈調整。從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看,美國是將其“三線”的兵力推向了“二線”,即以關島為中心的島鏈地區。“后移”與“前傾”都是為了更好地對西太平洋地區突發事件做出反應,都是為了更好地“瞰制”該地區。
其次,繼續推行“脫離接觸”理念。為了推行跨太平洋戰略,美軍推出了“海空一體戰”理論。該理論是美國對其干涉波黑、空襲南聯盟以及打擊利比亞作戰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將來針對西太平洋地區可能出現的危機做出反應的一種預設戰法。冷戰后的局部戰爭與軍事沖突表明,“不接觸”是施加軍事壓力的最有效辦法,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威懾效果。在西太平洋地區,國家“成分”復雜,美國無法像北約一樣建立起涇渭分明的聯盟。“遠視”可能比“近視”更能達到戰略目的。同時,因為西太平洋地區的一系列強國也是不可小視的,一旦沖突發生,美國前沿部署的兵力極可能遇到“麻煩”,前沿部署的兵力后移可以得到更好地保護,減少傷亡。
再次,武器能力的提高。冷戰時期,美國推行“空地一體戰”,其目的是與蘇聯在歐洲地區展開一場爭奪地盤的對抗。冷戰后,尤其是將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作為對手后,美國在該地區爭奪的不是地盤,而是權力。權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空海一體戰”是一種戰法,更重要的是一種威懾。基于武器裝備能力與西太平洋國家相比具有“階梯式”優勢,美國的這種戰法既是其軍事實力的展示與炫耀,也是其發揮軟實力,達成心理作用效果的一種手法。西太平洋地區兵力部署的“后移”與“前傾”最根本倚仗是其武器能力。
最后,突出了隱蔽性。目前,美國采取重點在關島、澳大利亞和迪戈加西亞三地增加兵力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在西太平洋強勢軍事布局的負面影響,不致引起西太平洋地區安全形勢的動蕩。同時,美國的這一做法表面上看不是針對西太平洋的某個國家的,構建軍事新布局遇到的阻力會大為減少,也給美國對西太平洋地區施加更大的壓力提供了便利。
三大基地布局初露端倪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之際,美國開始高調在西太平洋地區構建軍事新格局。這種新格局的最突出特點就是以澳大利亞、關島和迪戈加西亞為“戰略島”,發揮其對整個亞太軍事布局的戰略支撐作用。目前,這三大基地的格局已經初露端倪。
關島是美國所謂的西太平洋地區“二線”島鏈中的一個重要島嶼。就美國在太平洋西部地區的整個軍事部署而言,從整體上看,兵力部署正從以夏威夷為中心的“三線”島鏈向以關島為核心的“二線”島鏈調整。同時,隨著美國從韓國和日本不斷撤出兵力,部分正派往關島。這表明美國正將“一線”前沿島鏈兵力向“二線”后移。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這種以“整體前傾、局部后移”為特點的軍事部署,使關島成為西太平洋地區軍事部署中的一個關鍵地區。就關島未來發展而言去年10月,英國《每日電訊》稱,美國政府決定投入150億美元來大規模擴建關島的軍事基地,包括新建一個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停泊碼頭,一套防空導彈體系和一個實彈演習中心。這是美國二戰以來海外基地最大的一次撥款擴建,一旦完成,關島將成為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軍事基地。
近年來,美國對位于南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基地日益重視起來其也是美國太平洋戰區軍事部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年,美國計劃投入近2億美元來升級迪島基地。此次升級計劃于2013年完成。屆時,將擁有維修可攜帶154枚巡航導彈、打擊能力相當于一個航空戰斗群的核潛艇的能力。這是美國視迪島為“戰略島”的一個重要表現。
近日,美國宣布將向澳大利亞派駐25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未來要將這一規模擴大至2500人。美國的這一舉動一下子使位于南半球、默默無聞的澳大利亞吸引住了人們的眼球。澳大利亞在美國西太平洋戰略構想中的作用主要有:干涉地區事務的最佳出發地;可瞰制兩洋;使前沿部署兵力“后移”。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亞與關島和迪島一起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兵力部署布局,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布局起到支撐作用。
抵近偵察與軍演活動
美軍把抵近偵察監視與“兵力后移”并舉。隨著美國不斷地將駐韓國和日本本土的兵力向沖繩、關島和澳大利亞調整,實施“一線”兵力后移,為了彌補調整出現的“真空”,美國開始實施抵近偵察與監視。在這方面,美國有兩種表現:一方面是利用各種偵察器材盡可能地靠近“對象國”進行偵察。如美國去年就對我國出動各型偵察機約300架次、特種任務船只11艘,對黃海、東海、南海等海域進行偵測作業,動用飛機、艦船數量較以往明顯增多。另一方面是支持盟國靠近“對象國”進行偵察監視。如美國支持日本在其最西南端島嶼與那國島部署兵力。與那國島距離中國的臺灣島僅僅110公里。日本實現了將兵力部署離中國領土最近的島嶼上的“夙愿”。日本將在與那國島部署沿岸監視部隊,其目的是監視釣魚島海域以及在東海地區活動的船只。如果將這個島嶼的監視系統納入美國在西太平洋偵察監視體系,美國利用盟國就實現了抵近偵察監視的戰略目的。
除抵近偵察外,自去年“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發生后,美國及其盟國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演習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與此同時,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還與有關國家舉行各種名目、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此外,美國還鼓動西太平洋地區的一些“友好”國家聯合舉行演習,如推動日本與韓國聯合舉行軍事演習,支持日本與印度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等。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演習中的很大一部分距離“熱點”問題地區非常近。與歷史比較,美國近年來在該地區的軍事演習呈現出頻率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針對性越來越強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