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臺灣的漢唐樂府南管古典樂舞團于5月18日登陸國家大劇院,上演3月23日剛剛在臺灣完成首演的最新劇目《殷商王·后——武丁與婦好》,讓在場觀眾領略到 “南管”這門古老的藝術所折射出的典雅風范,同時演出現場將聲光電等現代舞臺手段與古老的藝術精髓相結合的創新模式,也令這門珍貴的藝術遺產煥發出嶄新的光彩.
南管,又稱南音,是植根,發展與福建泉州,廈門,臺灣,東南亞等地的一種音樂藝術形式,中國音樂之中以南管為最古,因此它也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是我國非常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今天的東南沿海仍有傳承,更是受到了世界的矚目和關注.
臺灣漢唐樂府正是本著將這種藝術形式發揚廣大的目標,致力于秉持重建南管古樂于中國音樂史學術定位之宗旨,深入經典追本溯源著述立論,并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為日益式微薪傳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血活力,以明確的學術目標,深邃的文化精神,民族的音樂特質,古典的藝術內涵,淬煉的唱奏演技,造就漢唐樂府沉蘊優雅的清新風格,自1983年成立以來,推出十余部古典樂舞作品,倍受贊譽.
《殷商王·后》的故事取材自甲骨文記錄的真實故事,這不僅是中國有文字記載最古老的故事,同樣也是最動人的故事,武丁是中國商朝第二十三代帝王,雄才大略,志向高遠,婦好為中國歷史有記載的第一位巾幗英豪,不僅貌美,且才智雙全武藝高強,主掌國家祭祀及兵戎大事,深受武丁寵愛倚重,武丁于伐楚時陷入苦戰,婦好不顧身懷六甲,率兵救援,夫妻并肩作戰,贏得最后勝利,卻因動了胎氣,隨而病歿,多情的武丁不舍婦好逝世,不循皇家禮俗,不安葬婦好于王陵區,而是厚葬于宮殿之側,朝夕相侍,生死相隨,王與后之恩深義重堪稱千古絕美,光輝人寰.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上演還因為歷史的變遷而被賦予了一層特殊的含義,當年殷墟開掘,文物悉數運往臺灣,大陸幾十年來都沒有甲古文文物實物,直到1976年婦好墓被發現出土,所以今天,武丁文物都藏于臺灣,婦好文物全在大陸,這一對深情愛人就此相隔兩岸,此次《殷商王·后》的上演,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讓這段愛戀3200年的戀情“破鏡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