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很關鍵的一步是審題。所謂“審題”,就是在動筆之前對作文題目作一番研究分析,準確理解題意,弄清題目的要求。這一步很重要,定對了,文章才會寫得切題;否則,便會偏題甚至離題。
一、要審準主題
題目是文章的名稱,主題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兩者是不同的,但又有一定的關系。題目與主題的關系,大致有下面幾種情況:一是題目直接點明主題,如《記一位刻苦學習的同學》題目對主題的要求很明確,必須嚴格按照題目的主題去選擇和組織材料。二是題目間接揭示主題,如《讀書真的無用嗎》,題目是一個選擇反問句式,其意思就是要我們否定“讀書無用”這一錯誤說法,進而論證“讀書有用”這一觀點和道理。三是由題目的本義引申和聯想揭示主題,如用一個詞作題目的《青松》和《梅》這類題,一般不能就題論題單純去說明這一事物(除特別說明外),而要透過字面上的具體事物本身,抓住其本質特征,通過對題目本義的引申和適當的聯想,去揭示題目中所包含的象征意義,即主題。這樣文章的主題才會有深度。四是題目與主題無必然的聯系,如《放學路上》,題目沒有規定寫啥主題,只是揭示了題材范圍,然而就這同一題材卻可寫出不同主題的文章。因為在放學路上,不同的人看到的、聽到的、發生的事情都不同,這時就必須根據自己掌握的具體材料確定文章的主題了。因此,針對這幾種情況,這就需要人們在作文時,注意提煉,確定主題,聯系時代特點,盡力寫出有深刻主題的文章。
二、要審準范圍
任何一個題目對文章的選材內容總是有一定范圍的,很多題目對題中的時間、空間、地點、數量、對象和內容等都提出了限制,規定了范圍,需要對題目仔細分辨,不能審錯。如《寒假生活二三事》,選材時間范圍是“寒假生活”,數量是“二三”件事;又如《校園的早晨》,地點是要寫“校園”,時間是在“早晨”,內容則一定要寫與學校、師生有關的事,如寫到校外去了,那么文章就走題了。
三、要審準重點
弄清題目的范圍要求后,還必須綜合起來,從題目的語言結構上入手,去分析、推敲它的重點詞語,以明確整個題目要求的重點所在,即關鍵詞“題眼”。因為它是題目中最能揭示其思想含義,表明感情色彩的詞,是作文要反映的重點。只有找到了題意的重點,抓住了關鍵詞“題眼”,把握了中心,才好恰當選材布局,突出主題要求。對此,我們不妨采用找謂語中心語或抓題目中修飾限制語的方法,把握準題目中的關鍵詞“題眼”。如用一句話作題目的《雷鋒的精神激勵著我》一題,謂語中心語“激勵”是關鍵詞“題眼”。因此就要牢牢扣住“激勵”兩字來揭示主題,讓雷鋒的精神和“我”自己的思想行動聯系起來,使文章處處著眼于“我”受“激勵”著,這樣才符合題意,才“切題”;否則,便是“離題”。又如用一個短語做題目的《珍貴的襯衫》這題,“題眼”就是表示修飾、限制作用的“珍貴”兩字,寫作的重點就應放在寫這件襯衫為什么是“珍貴”的?如果只是客觀地介紹這件襯衫怎么樣,顯眼就是扣題不緊偏題了。
四、要審準體裁
審準體裁就是說,首先要弄清楚題目是要寫記敘文,還是要寫議論文,還是要寫說明文?有時候題外要求作了標明,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這種提示,這就要靠自己審定了。一般說來,凡是題目中帶有“記”、“憶”、“人”、“事”、“見聞”、“我所經歷的……”、“在……日子里”、“在……上”等這類字眼的,一般可寫成記敘文,如《憶童年》等。但也有的題目中雖然沒有出現“記”、“事”、“人”、“憶”等這些字眼,但題目要求寫的內容涉及到了記敘文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要求寫人記事的,那基本上也是記敘文。如《我的一天》,題目雖然沒有點出“記”等字眼,卻是要你有重點地記下一天的生活經歷,因而也應把它寫成記敘文,這是一類。第二類是,凡是題目前后有“評”、“論”、“議”、“談”、“說”、“駁”、“有感”等這類字眼的,一般可寫成議論文,如《談骨氣》等;但也有題目雖沒有這類字眼,而題目提出的是一種主張或一個問題,要闡述的是一個觀點或道理,或是要求寫成感想的,那往往也要求寫成議論文,如《團結就是力量》等。第三類是,凡是題目要求說明介紹某一事物或解說、剖析某一事理的,都應當寫成說明文,如《我的文具盒》、《近視的預防和治療》等,都是說明文這一體裁。
只有這樣掌握了審題方法,審準了題,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寫出自己滿意的文章。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