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物理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物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動機,以求得教與學和諧共振的最佳效果。
一、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對于問題情境中隱含的“問題”,教師不要簡單地直接給出,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自己去發現、去提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更貼近其思維實際,更能引發探究。俗話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比如,在教學“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可先提問學生:有哪些同學乘坐過飛機旅行請舉手?大家想不想探究飛機為什么能在空中飛行呢?教師再通過課本實驗硬幣“跳高”比賽來創設問題情境:是什么力使得硬幣向上“跳”起來了?這時學生在情境之中產生了各種疑問和猜想,并展開熱烈討論。接著,教師引導、誘發學生提出下面一些問題:硬幣向上“飛”的過程中,只有空氣與它接觸,是否跟氣體壓強有關?由于吹氣,上面空氣的流速大,壓強是不是與流速有關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氣的流速大,壓強變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氣把硬幣托起來了?這樣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提出問題,由學生猜想、推理、分析、判斷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很快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把學生從被動的地位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更為主動、活潑。
二、動態情景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形象直觀的教具,巧妙地運用活動投影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學時可通過創設動態情景,變靜為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變難懂為易懂。例如,教學“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內容時,教師讓兩個學生上來講臺表演:一靜一動,同步同向走路、相對而行等情境表演,接著再運用多媒體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的特點,創設動態情景,抓住“參照物不同”這個關鍵,加深學生對“靜止”和“運動”等關鍵詞的分析和領會,使學生在觀察不同動態情境的過程中準確理解內容的結構特點和分析方法。
三、活動情景
物理知識教學置入游戲活動情境中,能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透鏡”的一課中,為了加深對凸透鏡成像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照相的游戲:屏幕上有一個大頭貼,請利用老師提供的照相機在不同位置給大頭貼拍照,看誰拍得好,并介紹自己的拍照經驗,各學習小組派一位代表參加活動。由于老師提供的照相機中有學生沒有見過的老式照相機,各小組成員馬上進行了熱列的討論,有經驗的學生也抓住了向別人表現的機會,我馬上被學生的聰明和濃厚的氛圍所感動。有不少學生在介紹自己的心得時把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變化描述得很具體、透切,還拓展到了投影儀、放大鏡等應用上,所有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超出了我預期的效果。結果是在本節內容小測中出乎意料的優秀率非常高。通過創設活動情境,思想在這里交流,經驗在這里豐富,思維在這兒拓展。
四、成功情境
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光的傳播”時,教師提問:“什么時候會出現日食現象?你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利用地理課學過知識和剛學到的知識來回答:“當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成一直線時就形成日食,它是光的直線傳播產生的。”教師立即說:“同學們真棒,回答得真好,你們自己表揚自己。”學生很高興地自我鼓掌一次。這甜滋的情感體驗必將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驅使他們向第二次的成功邁去,促進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列寧說過:“一個人的理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思考。”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創設成功情境,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參與學習過程。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