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是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是感情的載體。有活動才能有感悟,有感悟才能有內化,學生的心理、思想和觀念可以在活動中得以成長和提升。在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我采用歷史知識教學活動化方式,通過猜謎語、編兒歌、自定旅游路線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我在學歷史”和“我知道的歷史”,以產生切身性感受,滿足學生的“探究性”“創造性”“發現”的本性,給學生以學習自由。
一、猜謎語掌握文明標志
謎語歷史悠久,歷史滄桑磨滅不了它的發展軌跡,淹沒不了它曾有的輝煌燦爛。猜謎語以其特有的知識性、趣味性深受五年級學生所喜愛。
本冊第一組教材中,要求學生了解一些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和傳說,知道四大發明的內容,知道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在世界的領先位置以及它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讓學生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牢記這些歷史文明的標志,我在課前發動學生搜集有關謎語。“每人至少搜集兩則謎語”,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交流的資本。“多多益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記住謎面和謎底”,使學生主動地去認讀、思考、識記,一方面鞏固了已學握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碰到新的歷史知識亦能主動地去識記。再者,謎面以事物的特征來影射,形象生動便于記憶。語言講究押韻而有節奏,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在記住謎面和謎底的同時也理解了歷史的內涵。“做到謎底保密”,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對學生來說是學習的一劑“強力劑”,大部分學生會主動思考,選擇一些他們認為新穎的、不是人人知曉的謎語,這樣,他們就會在大量搜集的基礎上進行篩選,自主學習的效果大大提高。
二、編兒歌學歷史事件和人物
兒歌雖然短小,卻是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體的“萬花筒”,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乃至于人格的塑造都有著潛移默化、無可替代的作用。
我在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采用編兒歌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記憶效果。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深受啟發,在編寫兒歌時也大膽地采用了多種形式。有學生在學習了《文明的曙光》一課后編寫了下面一首兒歌: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代代傳。
盤古神力開天地,女媧補天永傳揚。
燧人取火煮熟食,神農百草有妙方。
軒轅黃帝滅蚩尤,華夏民族起炎黃。
精衛填海感天地,倉頡造字鬼神泣。
堯舜禹湯遇賢讓,文明古國自此立。
在學習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我亦鼓勵學生采用編制成歌訣的形式,化難為易。
三、自定旅游路線了解歷史變遷
德育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體驗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靈魂和靈魂的顫動”。祖國的河山,處處閃耀著歷史的光芒,印記著紅色的史跡。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學習活的知識,學習做人的好方法。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受到普遍歡迎,逐漸發展成為百姓常見的活動之一。
根據調查顯示,我校大多數學生每年至少有一次以上外出旅游的機會,因此第一單元最后一個課時我設計為《文明腳印旅游發布會》。文明腳印旅游發布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和愛好,自定旅游路線,然后自己解說。發布會是成功的,因為是根據自己興趣和愛好設計的,充分收集有關書面資料,學生發言非常踴躍。設計路線各不相同,有陜西省線游黃帝陵、兵馬俑的,有山東線游曲阜、泰山的,還有的……學生通過“旅游”跨越祖國廣袤的空間,了解祖國的地理知識,感受歷史的變遷,更了解了中國的社會,中國人的靈魂、氣質和精神,在心靈受到震撼的同時由衷地產生愛國的情感,對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產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養國家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達到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的突出特征”的目的。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