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批面容有點幼稚的孩子,我清楚地知道他們在兩年或三年之后會完全成熟,我也清楚自己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只是一段回憶。但我有信心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讓這些時代的寵兒富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戰斗力,在具有極強挑戰性的時代里開闊思維,遨游世界。我們作為他們初入中學的思想和行為、學習與生活的啟發兼引導者,肩負的職責是神圣而又艱巨的。
七年級數學,這門科目既抽象又枯燥無味。作為進入初中以來在七年級中所接觸的數學是唯—一門理科,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能夠在愉悅的心情中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其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十分重要。我按照要求積極探索和大膽嘗試,依照“合理地設計問題——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系統歸類知識——誘導遷移”四步原則,結合教學實踐,幫助學生解決難題,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問題的設計要合理恰當
在數學課上,無論哪一節課,其所遵循的模式有一條是固定的,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講是很重要的一步:問題提得過于簡單則沒有任何意義,問題提得太難又達不到效果。故講課時,讓學生先預習提出問題,老師合理把問題化成幾個小問題。數學的連貫性較強,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任何問題都可以轉化為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換句話說,把要弄懂的知識用以前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是常用辦法和思路。如講“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可提: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里面有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告之:所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實際上就是解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區別在于解集的范圍。在簡單的問題上,直接讓學生思考。如在“平行線”一節提問: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句話是否正確?
關于問題的提出必須合理、簡單、深入淺出,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思考便能答出來,但必須避免一些無聊的問題。合理而有趣的問題能使學生的興趣很好地調動起來,而不合理的問題只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會感枯燥無趣,失去學習熱情,甚至厭學棄學。問題的提出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提,多鼓勵和表揚,使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勤于動腦的好習慣。
二、要使學生共同參與,相互合作
討論問題也能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在課上,問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在此年齡段,好動性強,要避免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說無關的話,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教師可在討論過程中巡視,也可參與到小組當中去,和學生一起討論。如此,能避免漫無目的的討論。對于提出的問題,學生各自的思維不同,自然會有異議,此時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通過探討,讓學生最后達成共識。故要鼓勵學生多討論,多發言,多提出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學生明白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體共同的智慧則是無窮的。
三、進行恰當的點撥,使知識系統歸類
每堂課講完后,都應該有一個小結,把知識系統歸類。教學中常遇到在一堂課或一個章節中,知識點較多,且零散,就要對它們進行系統歸納。如在講三角形的定理一節中,知識點有: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質等。在每個知識點講完后,都應及時進行歸納,或者讓學生自己總結,當出現有漏洞時,教師才適當地補充,不可越俎代庖,自己表演。如此學生更能系統地掌握知識,不至于東拉西扯,胡說一氣。
四、恰當遷移,對所學內容及時鞏固
學習目的在于運用,對于數學,學生并非聽一聽就懂,或者說討論討論就可以了,而應多實踐,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因為不同類型的題會有不同的難點,要多練不同類型的題。對于基礎不同的學生,出題的難易程度也應該有易有難,左右兼顧,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相應地得到提高。
對于課上做題,我們主要采取板演式,使問題具體展現在每個學生面前,對于容易出錯的或該特別注意的地方,讓大家都看到,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和討論,以避免類似的錯誤出現。如此警示了學生的粗心,他們會意識到新問題解決中會有一定的困惑,學生的思維將在實踐中靈活與完善并不斷創新。通過對所學內容及時鞏固實踐,一定會有新的進步與提高,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