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
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新時期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同時應具備新穎獨特的教學技能和方法。新課程的英語課本包羅萬象,具有時代感、思想性和真實性。英語教師要積極為自己創造繼續教育的條件,加強中外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進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總之,英語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英語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才能把學生帶上良好的學習軌道。學生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對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了解和掌握的過程。文化背景知識涉及面很廣,它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藝術、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甚至形體表情等體態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所以對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語言使用能力。因此,要想真正習得一種語言,必須要習得這種語言的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語言教育家拉多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此外,適當地傳授一些文化背景知識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需要。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包括單詞、句法、語法外,還應滲透中西文化差異。雖然語法等錯誤會影響交際,但彼此的交流至少在規則上是清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覺到它的實際意思,而且一旦意識到對方在語言、語法方面較差,對其就會更加寬容。然而,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的錯誤一般是不可原諒的。因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不斷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學生習得這種語言的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例如美國人經常開的一個玩笑:
1. A: Where are you from?
B: I’ll ask her. (Alaska)
A: Why do you ask her?
2. A: Where are you from?
B: How are you? (Hawaii)A可能會認為B給出了不相關的答案,但是如果A了解美國地理知識并且知道Alaska和 Hawaii是美國的兩個地方,他就不會把“Alaska” 當成是“I’ll ask her”了,也不會把“Hawaii”認為是“How are you”了!因此口語教學中應當適時地滲透跨文化交際意識,盡管教師講授的口語比較簡單,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簡單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在使用中忽略其中的文化因素。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模擬情景,要有所針對地介紹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語言放到具體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語言生動起來,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能力,避免出現交際中的錯誤。由于風俗習慣不同, 在中國,我們把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看作是交際中很自然的問題。但英美人遇到相同的問題則感到極為尷尬,甚至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在他們眼中,這些是個人隱私,不愿別人過問。因此,在與之交談過程中,應避免提出以下一些問題:Are you married? 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are you paid each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does your wife/husband do?等等。此外,我們中國人友善的招呼和問候,有時會被西方人誤解為多管閑事,因為中國人見面寒暄時常選用即興話題。如在街上相遇,常說:“上哪去?”,“吃了嗎?”,這在英美人看來是多管閑事或者打探隱私。英美人見面打招呼總是用“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這類問候語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天氣是寒暄的最好話題:“It’s a nice day ,isn’t it?”中西方在招呼上存在著另一個明顯的差異,比如中國人一般不和陌生人打招呼,否則就以為你認錯了人,甚至認為你動機不純,而美國人的習慣是不管認識與否,彼此見面都打招呼。因此,教師應教育學生在與別人進行交際時注意對方的身份職位、交際場合及風俗習慣等。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