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學的課堂流程結構圖與教學內容展開過程,實際上即為問題的不斷提出和解決的過程.課堂內容展開流程,可作如下分類:第一層次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并自己推證基礎知識內容→第二層次問題,引導學生探索和掌握基本技能與方法→第三層次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對命題進行變換與拓展,培養創新思維.現結合部分課例,我上課時將學生分為三層:第一層基礎較差的,需要老師反復引導的;第二層基礎較好的,需要老師指點才會的,第三層基礎好的,不用老師指點一看就會的.第一層學生適合開展第一層次問題的教學;第二層學生適合開展第二層次問題的教學;第三層學生適合開展第三層次問題的教學.
一、第一層次問題的教學
由于基礎知識中包含較多的概念內容,教師可通過典型事例及課前預習展示一組問題,通過這組問題引導學生聯系舊知,對新知內容進行學習,從問題中總結歸納出問題中蘊含的結論.
例如,高一“函數概念”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復習完相應的舊知識后,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
①什么叫函數?映射?
②為什么說:“自變量x有一定取值范圍?”
③為什么說:“函數y有確定的范圍與之對應?”
④x、y的取值范圍可分別構成集合嗎?它們有何特點與關系?
⑤你能從映射的角度重新定義函數嗎?
⑥函數記號如何?新定義與原定義相同嗎?
然后讓第一層學生回答①②題,第二層學生回答③④題,第三層學生回答⑤⑥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充分暴露了概念的形成過程,還可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基本上搞清函數的概念,從而在“成功的體驗”中,不知不覺中突破這一難點.
同時,對新知識的理解、知識點的應用和題型的變換等,每個層次的設計都要照顧各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還要安排好教學節奏,做到精講多練,消除“滿堂灌”,消除拖泥帶水的成份,把節省下來的時間讓學生多練.在此基礎上可適當補充些趣味數學,以便活躍課堂,努力做到全體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教學全過程.
二、第二層次問題的教學
對于基礎知識應用的基本類型,包括一些常見的題型與解題的通法與技巧,可歸并為二層問題之中.即先展示二層問題,通過學生分組獨立解決各自的問題(或例題)與同組同學相互討論交流,通過黑板扮演或用投影儀等教輔儀器展示學生的優秀解法,再經過同學的對照、反思后,引導學生領悟、吸收、歸納這些解法的規律,從“‘是什么?怎么做?’到‘為什么?還可以怎么做?’”以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
例如,學習了函數概念后,又可設計如下一組問題:
①函數由哪三個要素組成?與映射有何關系?
②如何求自變量x取a時的函數值f(a)?并說明f(a)與f(x)的異同.
③自變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兩個函數相同的條件是什么?
④說出二次函數f(x)=2x2+2的定義域、對應法則、值域,并求
f(0), f(1), f(a), 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數嗎?為什么?
|y|=x y=t y=x-1 y2=x2
⑥下列各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數?為什么?
y=x2與z=u2 y=x與y=■
y=x與y=(■)2
先讓第一層學生解決①②題后,請第二層學生解決③④題,再由第三層學生解決⑤⑥題,從而使全體學生悟出道理,學會方法,掌握規律,提高了學習的信心.
三、第三層次問題的教學
首先,精心編制1~2道難度適中的典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并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接著重點進入第三層問題的探索,即通過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如類比探求同類型問題,通過問題的轉化拓展問題,通過強化或弱化條件與結論,揭示出它與某類問題的聯系與區別,并變更出新的問題,對于每個問題,可啟發學生思考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樣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不僅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學生數學思維的品質,使學生獲益匪淺.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