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部兼具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小說。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為社會背景,塑造了一個心地善良、善于思考、倔強不屈、勇于追求的新女性——簡·愛。書中多處體現了性別意識形態,伴隨著男權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每一次都產生了強烈的女權主義,這種女權意識的產生也伴隨著簡愛成長的一生和反抗的一生。本文從《簡愛》中凸顯的性別意識形態,分析了兩種形態的產生和相互影響以及女主人公在權衡中的兩種價值觀念的妥協。望與讀者產生共鳴。
一、前言
《簡·愛》被認為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傳體小說,以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為社會背景,塑造了一個心地善良、善于思考、倔強不屈、勇于追求的新女性——簡·愛,她在成長過程和愛情、婚姻的選擇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追求,她的人生中的每一次反抗都是一次成長,是對傳統愛情婚姻觀的一種反抗,是對當時男權社會的一種反抗,是生活在男性陰影下女性的吶喊。此外,書中不僅揭示了階級意識形態的差異,還包括由種族和性別等因素引起的意識形態差異,如書中的性別差異所引起的女權主義和男權主義。女權主義意識形態體現在簡·愛人生軌跡的每一次斗爭之中,也是一次次的與男權主義的斗爭。
二、《簡·愛》中凸顯出的性別意識形態
(一)《簡·愛》中體現的女權主義
《簡·愛》中的女權主義伴隨著簡·愛抗爭的一生而得到體現。簡·愛的人生軌跡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是從年齡和反抗的性質來劃分的,同時也是女權主義在不同環境下的具體體現。
1.童年時期的被動反抗
簡·愛的童年生活從舅舅里德先生——死后就籠罩著一片陰影,舅媽和表弟對簡·愛的虐待——把她關到紅房子里、當傭人使喚等造成了簡·愛叛逆性格的養成。在舅舅死去之前,簡·愛算得上是個內向、逆來順受、習慣忍受的人,她習慣用窗簾把自己遮起來,無聲地承受了舅母和表弟的咒罵和挨打。舅舅死了,這個簡·愛唯一的希望也隨之沒有了,緊接著而來的恐懼使得簡·愛開始思考,開始抗爭,開始有了反抗意識,文中的很多地方都體現了這一點。如簡·愛被關到紅房子里時,心里想如果舅舅還在世的話,一定會對自己好些。在舅母嫌棄簡·愛,把她當眼中釘并禁止她和表弟、表姐來往時,簡·愛對舅母回絕道:“他們才不配和我一起玩。”等等。這些都是早期簡·愛性格中透露出來的一種反抗,對命運的不公,對舅母、表弟虐待的一種反抗。
2.青少年時期的主動反抗
德語中流傳著一個說法:“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么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么你就是沒腦的人。” 在簡·愛離開蓋茨黑德后,來到了羅赫德寄宿學校,這個時期也正是簡·愛的青少年時期,如果拋開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因素,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大都會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簡·愛也是在這個時期遇到了影響自己價值觀養成的一些人和事。首先,在進入學校后,簡·愛碰到了虛偽苛刻的死對頭布洛克爾·赫斯特先生,他對簡·愛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使得簡·愛產生了無比的憤怒,“呼吸困難、喉嚨減縮”是簡·愛當時憤怒和恐懼的一種表現。其次,是跟簡·愛有著同樣悲慘命運的好朋友海倫,在性格上兩人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保守,逆來順受;一個激進,極具反抗精神。但海倫不幸地在一次疾病中死亡,這也是簡·愛第一次直面生命中的分離。但也正因為好朋友的離開激發了簡·愛敏銳的意識,激發了簡·愛的又一次反抗,使簡·愛又有了以往的情緒,明白了身邊沒什么值得留戀,激發了她尋找能體現自我價值的女權主義。如果說第一次反抗是簡·愛迫于生活壓迫無奈而選擇的逃避和反抗,那么這一次反抗則是簡·愛主動意識的一次反抗,這也是女權主義中極力提倡的反抗精神。
3.成年時期對追求理想愛情的反抗
這一時期,簡·愛的反抗有兩次,也是對傳統觀念和男權主義的反抗,以地名劃分分別是桑菲爾德時期和惠特克勞斯時期。
第一,桑菲爾德時期。離開羅赫德寄宿學校后,簡·愛來到了桑菲爾德莊園擔任家庭教師,也是在這個時期,簡·愛遇到了一生的愛人羅切斯特,同時,羅切斯特先生也愛著簡·愛。在兩人舉行婚禮的教堂上,羅切斯特被人指證已經結過一次婚,法律阻止了他們兩人的愛情,但這也只是造成簡·愛反抗的外因。簡·愛在痛苦中堅定地選擇離開桑菲爾德莊園和它的主人,內因是簡·愛對愛情觀念的一種執著追求。還有在簡·愛與羅切斯特相愛的時間里,簡·愛已明顯陷入情網,但內心卻一直是在激烈地斗爭,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心愛的羅切斯特,但又在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靈魂的清醒。這也是為什么當簡·愛知道伯莎梅森的存在的時候,知道羅切斯特曾經結過婚,面對歇斯底里的羅切斯特時,她表現得相當理智的原因。她一向不喜歡羅切斯特的風流,在專橫、粗暴的羅切斯特面前,她總是不卑不亢。因為此時對于簡·愛所追求的平等愛情價值觀越來越遠,對于一個既具有反抗精神,又接受過先進教育的簡·愛來說,離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說前兩次簡·愛思想還不成熟,她的所謂反抗都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所作的決定,那么這一次的反抗算是成年后的簡·愛對于愛情的一種理性思維后的結果。這種理性是一種健全人格的反映,在貧窮與富裕之間,在愛與不愛之間,簡·愛沒有為愛情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第二,惠特克勞斯時期。這一時期,簡·愛遇到了傳教士表哥,他向簡·愛求婚,但遭到了簡·愛的拒絕,因為簡·愛知道,表哥并不是真心愛她,他只是在尋找一個能夠共同傳教的人。簡·愛的反抗是一種對于虛假愛情的反抗,是一種對虛偽宗教的反抗。
(二)《簡·愛》中體現的男權主義
《簡·愛》中的男權主義在書中也有具體的體現,作者對書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體現出了男權主義的傾向。這些與男權主義出現有關的人物也都與簡·愛產生了聯系,促進了女權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這里也體現出了書中明顯的性別意識形態的差異。《簡·愛》中體現的男權主義主要可以從如下幾個人物和方面得到體現。
1.約翰·里德
簡·愛在童年時期,以孤兒的身份寄宿在舅舅家里,但在舅舅去世后,她恰恰由于性別和貧窮的原因受到舅母和表兄的歧視和虐待。里德家的小主人公約翰·里德作為家里唯一的男性,即使他還只是孩童,卻早諳世事,知道自己作為唯一的兒子將繼承家里的財產,所以無情地排斥、欺壓和毒打簡·愛,還耀武揚威地宣稱:“家是我的,或者過幾年就是我的了。”
2.布洛克爾·赫斯特
慈善學校校長布洛克爾·赫斯特是個虛偽苛刻、冷酷無情的偽君子。簡·愛在學校最怕他當眾宣布自己是個壞孩子,是個撒謊者。他給學生制定各種狠毒、苛刻無比的校規,用盡各種辦法從肉體和精神上摧殘孤兒。
3.羅切斯特
桑菲爾德莊園的主人羅切斯特成熟老練,腰纏萬貫,是個典型的大男子主義者。他的男權主義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羅切斯特在愛情觀上雖然認同簡·愛的平等思想,但他自身的大男子主義并沒有將簡·愛看成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而是企圖利用地位、財產和閱歷上的優勢來操控和支配簡·愛。尤其是在兩人確定戀愛關系后,他對簡·愛百般寵愛,揮金如土,使敏感、自尊心極強的簡·愛覺得自己像個奴隸,“一種煩惱和墮落的感覺燒得我雙頰發燙”。
4.傳教士圣·約翰
圣·約翰是個揚揚自得、個人英雄主義極強的基督徒,他企圖犧牲自己的情感并控制簡·愛,一起去成就他所謂的道義上的責任。他向簡·愛求婚也是出于他對大男子主義事業的追求。三、權衡妥協——激進與保守、叛逆與
妥協兩種價值觀在眾多學者對勃朗特姐妹的研究中指出,夏洛蒂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著兩套固有的模糊和內部分裂的價值觀斗爭:一方面,是一種女權主義,表現出一種理性、自我、頑強、冷靜、激進的反抗和叛逆;另一方面,是社會大環境烙印下根深蒂固的服從、保守和虔誠。這在《簡·愛》中也得到了體現,一方面,文章的背景是對階級、性別差異意識形態下女權主義的極力塑造,簡·愛的堅強、善良、執著與反抗;另一方面,文章又打下了英國社會轉型時期資產階級女性普遍的模糊性別意識形態和對主流男權主義意識形態的模糊態度。比如,在面臨羅切斯特猛烈的愛情攻勢時,簡·愛一方面完全陷入其中,另一方面又極其冷靜、理性。此外,在后來,兩人遭遇較大的變故,看似身份和地位的大扭轉,兩人的再次重遇,“大團圓”結局也有悖于簡·愛對自由、平等愛情的追求。因為,兩人的結合并不是靈魂的靠近,而僅僅是外在境遇的變化使兩人靠近。由此可見,在此安排的大團圓結局還是對當時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映,也是女作家在迎合主流意識,進行“自我防御”的一種策略。
四、結語
綜上所述,簡·愛的一生是抗爭的一生,從被動到主動,從感性到理性,她的每次抗爭在思想上都是一次進步。她的抗爭之路是對當時男權中心社會價值體系的一種對比參考體系,也是對當時傳統愛情價值觀的一種控訴,她所追求的愛情是在互相深愛彼此,平等、自由、彼此理解、經濟獨立的基礎上成為夫妻,獲得男性世界的認可。同時,簡·愛的反抗產生出的女權主義也伴隨著每一次男權主義的爆發,她的抗爭也是對當時性別意識主流男權主義意識形態的反抗。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簡·愛的聲音是對人格的辯護,是生活在男性陰影下女性的吶喊和強烈控訴。
[參考文獻]
[1] 陳姝波.論《簡愛》中的性別意識形態[J].外國文學研究,2002(04).
[2] 佚名.論父權制文化秩序在《簡愛》中的無意識呈現[J].中美文學論文,2005(04).
[3] 佚名.淺議簡愛人物性格的成長——關于《簡愛》顯著的文章構成形式和敘述技巧的分析[J].中美文學論文,2004(04).
[4] 王曉霞.從女權主義的視角解讀《簡愛》[J].外國文學研究,2007(03).
[作者簡介]
李麗珍(1976—),女,河南洛陽人,碩士,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