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課題“多模態視角下商務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研究”的部分成果(英教指委[2011]22號,項目編號:517);2010年梧州學院《英語寫作》精品課程項目階段性成果。梁東妮
愛倫·坡在恐怖小說創作方面是文學語言運用的完美主義者,他一直秉承極高的小說作品藝術要求:“把滑稽提升成怪誕,將害怕涂上恐怖的色彩,將機智夸大成嘲諷,將奇特延伸至神秘。”(盛寧,1993:17)短篇小說《泄密的心》是愛倫·坡文學語言創作藝術理念的優秀代表作品之一。該小說全文以“我”為視角,情景描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讀者仔細品讀仿佛置身于小說里的兇殺案現場,案發過程歷歷在目,這是恐怖短篇小說文本動態情景的作用。小說的動態是藝術形象在預設的氛圍中表現出來的活動狀態;小說的情景是藝術形象所處的場景或環境。因此,作家所構設的藝術形象在一定的場景和環境下進行某種動態的活動就形成了小說的動態情景。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在談到文學寫作方法時,認為“敘事與繪態之中還是敘事最要緊,敘事其實就是繪動態,能繪動態就能繪靜態。”(朱光潛,2006:8)所以,小說的敘事情景是動靜結合的。然而,恐怖短篇小說因版面較長篇小說少,精短的內容要能在緊湊的時間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刺激他們的恐懼感官,顯然動態的情景敘事更能打動讀者。
如果“恐怖是一門技術”,(劉玉紅,2009:46)恐怖短篇小說中的動態情景描寫就是一門精巧的技術,它協助這類大眾文學實現自身的語言功能和價值。語言的功能分析最適合采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體系,因為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言放置于社會大環境之中,探究語言的社會功能,而具有社會大眾文學特質的恐怖短篇小說,就很適合被放置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理論體系中研究。更重要的是,對于小說動態情景的分析,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情景語境理論可以提供很完備的討論框架。因此,本文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權威教授Halliday的情景語境理論為依據,首先建立恐怖短篇小說的動態情景分析理論框架,然后對《泄密的心》的動態情景進行剖析,探討恐怖短篇小說的文學批評新方法。
一、恐怖短篇小說的動態情景分析理論框架
人類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歷來是多模態的,多模態感知是人類千百年來形成的慣性認知心理。人們通過視覺閱讀或聽覺理解來感知語言文字符號。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圖像畫面,都是一種表意的形態,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曾方本,2008:58)因此,含有視覺信息、聽覺信息等不同形態的文本就是多模態信息文本。恐怖短篇小說文本著眼于引發讀者內心的恐懼,要產生恐懼的效應,就必須用文本的文字創設情景,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感官,令他們感應到驚恐的氣氛。由此透過文本傳遞的感知是多模態的,恐怖小說的動態情景就存在于含有多模態信息的文本中,引發恐懼效應的多模態信息由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構成。構建動態情景的多模態語言信息是否有效,是否按照作者和讀者的要求完成自身所能及的功能,這可以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情景語境理論中得到印證。
事實上,Halliday很早就把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情景語境理論用于分析小說《繼承者》(The Inheritors),評論作品里面的民族心理現象。這從一定程度上證明:情景語境理論適合運用于小說文學語言分析。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境理論最適合作為基本理論,構建恐怖短篇小說的動態情景分析理論框架。根據Halliday(1978)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語境理論,情景語境由以下三個因素構成:語篇范圍(Field),語言發生的具體環境;語篇基調(Tenor),參與者之間的身份表示或角色關系;語篇方式(Mode),語言本身所發揮的作用以及語言交際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朱永生,2006:10)依據情景語境理論,恐怖短篇小說的動態情景分析要考慮以下三方面因素:動態情景的范圍、動態情景的基調特點、動態情景的展現方式。二、愛倫·坡短篇小說《泄密的心》的
動態情景分析愛倫·坡很善于把恐怖的動態情景存放于由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構成的多模態信息文本中。《泄密的心》從小說篇名開始就蘊涵動感,心是人體當中最重要的器官,在人類活動的機體當中有節奏、有韻律地上下跳動,讀者從篇名的語言表達里就感受到了來自咚咚心跳的聽覺刺激,恐怖懸疑的動態情景立刻縈繞四周,牽引著讀者的情緒,恐怖的語言表達在這里完成了自身所設定的社會功能。短篇小說《泄密的心》的動態情景因素制約著作家愛倫·坡所要表達的語言意義,下面將從恐怖短篇小說這種多模態信息文本的范圍、基調特點、展現方式三個方面對該小說的動態情景進行語篇功能分析。
(一)《泄密的心》所含動態情景的范圍
《泄密的心》描述的是一個“正常”的、只是“神經過敏”的“我”,因同居一屋的老頭看“我”的眼似“鷹眼”,讓“我”不寒而栗,所以進行密謀,一周之后的午夜里,“我”在老人咚咚的心跳聲中把他殺害并肢解后藏埋于地板之下,警察來搜時一無所獲,但敏感的“我”自認為聽到了地板下老頭的“心跳聲”,無法忍受之下主動向警察道出了罪行。該小說對恐怖情景的描述一直處在兇殺案即將發生、正在進行、已經完成的動態環境里。愛倫·坡把這種殺害無辜得到報應的主題灌輸在動態的兇殺情景中,讓讀者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語言發生的環境具體而真實。
(二)《泄密的心》所含動態情景的基調特點
在《泄密的心》里,愛倫·坡把動態情景的參與者“我”和老頭之間的關系定義為兇手和無辜的受害者。從一開始就設定殺害無辜終將得到懲罰的基調特點,這完全符合作家愛倫·坡的“效果統一論”。角色間的互動關系是作家事先就精心策劃好的,恐怖的兇殺動態情景都是作家愛倫·坡為取得驚恐的效果而杜撰出來的,為的是把故事的案發情節連接起來,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突出動態情景的基調特點,實現預先構思的主題。
《泄密的心》小說文本里的人物關系變化也反映在動態情景中,“我”和老頭之間的關系一開始是友好的同居人,老頭“從不曾傷害過”也“從不曾侮辱過”“我”。(曹明倫,1995:619)然而,當動態情景出現在“我”的視線里,老頭的“鷹眼”使兩者的關系在“我”的心里發生了改變,由友好變成了憎恨,最后在“我”的視線里,老頭成了被“我”加害的對象。該小說的文字語言通過視覺信息引領讀者對人物關系的關注,了解人物關系的變化,也通過“我”這個第一人稱令讀者獲取的視覺信息更真實。
(三)《泄密的心》所含動態情景的展現方式
《泄密的心》是富含多模態信息的文本,主要采用了聽覺信息和視覺信息文字來展現恐怖的動態情景。眼睛是該小說動態情景的展現工具,《泄密的心》有三種表示眼睛的展現手法:第一種是動態情景里的實體——老人的“鷹眼”;第二種是動態情景里的虛體——“我”。愛倫·坡巧妙地利用了 “I(我)”和“eye(眼睛)”相同的英文發音,讓“我”成為另外一雙眼睛,所有的動態情景都通過“我”的眼睛展現出來。所以眼睛也代表視覺信息的窗口,用于展現動態情景。另一種方式是聽覺,通過心臟跳動時發出的聲音來展現兇殺現場的動態情景。作家用描寫心跳的文字語言渲染恐怖的氣氛,表達人物的情緒,用各種表示聲音的詞語引發讀者對案發現場情景的聯想。心跳的描寫主要是對聽覺的刺激,它是恐怖語言表達的媒介,是動態情景里面的聽覺信息。
三、結語
本文依據Halliday的情景語境理論,以恐怖短篇小說的動態情景分析框架為基礎,從動態情景的范圍、動態情景的基調特點、動態情景的展現方式三個方面對恐怖短篇小說《泄密的心》進行語篇功能分析,以此證明系統功能語言學是語篇分析的極佳工具,在功能語言學的情景語境理論框架里面尋求新的文學評論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2] Rachel Polonsky,“Poe’s aesthetic theory”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ed,Kevin J.Hay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3] 劉玉紅.恐怖是一門技術——對《德勒茲與恐怖電影》一書的評介[J].賀州學院學報,2009(12).
[4] [美]奎恩.愛倫·坡集:詩歌與故事(上冊)[M].曹明倫,譯.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5:619-625.
[5] 盛寧. 二十世紀美國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7.
[6] 曾方本.技術多模態語境中表意系統的消解與重構[J].外語學刊,2008(01).
[7] 朱光潛. 談文學[M].合肥:安徽文學出版社,2006:8.
[8] 朱永生. 語境動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0.
[作者簡介]
梁東妮(1979—),女,廣西梧州人,碩士,梧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功能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