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杰出詩人,他的詩詞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肥沃土壤的孕育,從荊楚大地破繭而出,融入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成長為傲視古今的參天大樹,并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獨特的美感特征,成為中國詩詞中的“泰山北斗”。
一、優秀傳統文化——肥沃土壤——詩韻美
毛澤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不僅為他的詩詞培育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增添了極具審美特質的歷史厚重感,呈現出無比深厚綿長的韻味,讓人回味無窮,美不勝收。他非常注重對古代歷史文化的吸收與創新,不僅愛讀歷史書籍,而且善于從中汲取豐富的歷史智慧,并將它們運用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之中,進而反映在他的詩詞里。在《沁園春·雪》中,他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歷史英雄與現代“風流人物”進行對比,可謂妙筆生花,演繹得出神入化。還有“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華佗無奈小蟲何”“六億神州盡舜堯”等都與歷史典故有關,而且應用得十分精妙妥帖。他還善于把歷史與中國革命和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借以培育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或趨利避害,或相得益彰。譬如,紅軍長征途中搶渡大渡河的路線恰好和當年太平天國著名將領石達開的行軍路線一樣,蔣介石是迫切希望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但毛澤東總結了石達開失敗的教訓,指揮紅軍成功搶渡大渡河,并在《七律·長征》里用“大渡橋橫鐵索寒”來反映這段歷史。可以說,毛澤東詩詞因優秀的歷史文化增光添彩,而優秀的歷史文化因毛澤東詩詞錦上添花。
毛澤東還善于借鑒和創新古典文化。他特別欣賞劉禹錫詩歌中表現的不畏強暴的硬骨頭精神,十分贊賞李白、李賀、王勃、蘇軾、辛棄疾和湯顯祖等人極具動態的情感形式和氣勢的作品。他在詩歌創作中也繼承和發展了中國詩歌這一“言志”的傳統,把觸角伸向處于矛盾中的現實社會,使他的詩歌在觸摸現實的魂靈中充滿奮進搏擊和行健有為的勃勃生機,恰是一部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壯麗史詩。同時,他還繼承和發展了古代詩歌的創作手法。他曾夸蘇軾的詞“氣勢磅礴,豪邁奔放”。但同時,他又不廢婉約,突出表現在對柳永、李清照詞的酷愛上。再看他的創作,如《沁園春·雪》等絕大部分都屬豪放派,但也有《虞美人·枕上》這種纏綿悱惻的婉約之作。
毛澤東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還表現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超越上。他一生特別喜歡讀屈原、杜甫、辛棄疾、陸游、文天祥、岳飛等人的愛國主義詩詞。而這些作品,正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發展中積淀而成的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載體。它們培育了毛澤東崇高的愛國情懷,使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以及詩歌創作中勃發成一種愛國愛民的偉大情操。不管是在井岡山革命斗爭中“喚起工農千百萬”的革命激情,還是紅軍長征途中的“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樂觀情懷;無論是解放戰爭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戰斗豪情,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六億神州盡舜堯”的人民頌歌,無一不表現出極大的愛國情懷。
二、優秀荊楚文化——茁壯根系——詩風美
如果說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毛澤東偉大人格和杰出詩作的肥沃土壤,那么,年輕時代一直生活并使他從此起步走向革命道路的荊楚大地所蘊涵的豐富的荊楚文化,則成為了他詩詞發育的茁壯根系。他的詩詞創作,不管是在人文意識、審美情趣還是藝術風格等方面,都與荊楚文化建立起自覺的內在聯系,而表現最為突出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荊楚精神和雄奇瑰麗的荊楚文風。
眾所周知,楚文化的代表首推屈原。而毛澤東特別喜歡屈原的《離騷》等作品,對其中所包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想象浪漫的氣質,文字華美的修辭十分推崇。同時,作為荊楚文化重要內容的老莊哲學和創作文風,也對毛澤東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的詩詞中,引用典故詞語出于莊子的就有7首,共11處。特別是莊子在《逍遙游》所創造的鯤鵬形象,被他5次引用,成為他詩歌中鮮明的藝術形象。莊子力舉“以大為美”,他所描述的審美境界和屈原“心游”無限,睥睨萬物的美學觀又是一致的。它們不僅體現了荊楚文化浪漫奇異的鮮明特點,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審美追求,也對熟讀《莊子》《楚辭》而又極賦楚人氣質的毛澤東的詩歌創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如“要似昆侖崩絕壁”“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等,都有倚天拔劍裁取昆侖的雄偉氣魄,有帝子乘風、嫦娥起舞的瑰麗想象,盡顯莊騷之神韻,從而也使他的詩歌風格獨具,風韻獨存,呈現出雄奇豪放的詩風,美妙無比。
三、現代革命文化——堅挺主干——詩魂美
毛澤東的詩歌創作,始終和中國革命緊密聯系在一起。革命斗爭越激烈,革命文化越豐富,也最能體現他的創作成就。如在他中青年時期,特別是從1923年到1936年約13年的時間里,不僅是他個人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中國革命最為困苦的時期,而恰是這段風起云涌的革命斗爭歲月,成就了他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峰,他寫出了一系列反映中國偉大革命斗爭的宏偉詩篇。在1927年前主要有《賀新郎·別友》《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等。而在秋收起義后的偉大革命活動中,由于中國革命文化的星星之火逐漸燃燒成燎原之勢,這也成就了他光輝燦爛的革命詩篇,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清平樂·蔣桂戰爭》《采桑子·重陽》《如夢吟·元旦》《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等經典之作。在艱苦卓絕的長征途中,又寫出了《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沁園春·雪》等華彩篇章。而在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中,則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首氣勢磅礴的宏大詩篇。
毛澤東在創作一系列革命詩歌的時候,一是善于從革命斗爭實踐中攫取題材。他在指揮千軍萬馬的戰爭中寫戰爭,其取材也更真實,更貼切。如“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等,把井岡山革命斗爭描寫得生動形象。而描寫紅軍長征的《七律·長征》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也成為真切反映人民解放戰爭的經典之作。二是激情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迸發。從井岡山革命的“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一直到社會主義建設時的“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無不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在詩歌中的激情迸發。正是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和真切感受以及由此沉淀的深厚的革命文化,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也成為了他詩歌內涵堅挺的主干,成就了他詩歌內在崇高的詩魂美。
四、獨特的藝術魅力——燦爛花朵——詩象美
由于毛澤東詩詞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荊楚文化的浪漫風格以及現代革命文化的高亢旋律,從而使他的詩歌蘊涵了極其豐富的深刻內涵,呈現出鮮明的藝術特征。而最能表現他詩歌藝術特色的,是其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雄豪壯美。由于毛澤東長期受到橫槊賦詩的曹操、斗酒詩百篇的李白、高唱“大江東去”的蘇軾、“醉里挑燈看劍”的辛棄疾等豪放派詩人作品的熏陶,他富有創造性地吸收了這些古代浪漫主義藝術大師們的創作手法,大膽夸張,馳騁想象,竭力描繪出巨大、雄偉的景象,呈現出綺麗壯觀、豪邁雄奇的詩象美。同時,他的詩詞用語考究,言詞華美,想象奇特,浪漫無比,其多彩多姿、絢麗無比的藝術特色,猶如綻放的美麗花朵,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詩人經常運用一系列如高山(莽昆侖)、大海(蒼山如海)、大江(龜蛇鎖大江)、大河(大河上下)、汪洋(一片汪洋都不見)、玉宇(玉宇澄清萬里埃)等碩大的意象來表現雄奇壯偉的氣勢。還常用蒼茫(問蒼茫大地)、莽莽(惟余莽莽)、寥廓(寥廓江天萬里霜)、滔滔(把酒酹滔滔)等浩瀚博大的景象來營造雄渾壯觀的氛圍。他詩中“千里冰封”的雪原、極目萬里的楚天、逶迤綿延的五嶺、綿亙逶迤的長城、“橫空出世”的“莽昆侖”“萬丈長纓”“萬里長空”……這些遼闊、高聳、巨大的外在形態,氣勢雄渾,大氣磅礴,景象壯觀,無比壯美。
五、博大的思想內涵——豐碩果實——詩意美
毛澤東詩詞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集中表現在他詩詞的革命性上。可以說,毛澤東詩詞就是一部“詩言志”的革命史詩,無論寫景、詠物還是抒情、喻理,都表現出極強的革命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并以其崇高的品質、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影響、深邃的意境呈現出“前無古人”的詩意美。
毛澤東崇高的理想始終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并真切地反映在他宏偉的詩篇中。從讀書時“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的愛國誓言,到井岡山革命“喚起工農千百萬”的革命豪言;從紅軍長征的“不到長城非好漢”,到解放戰爭的“宜將剩勇追窮寇”,再到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他把個人遠大的理想融入到如火如荼的偉大革命斗爭之中,把個人的偉大抱負逐漸變成了千千萬萬革命志士和人民大眾的共同愿景,而他的詩詞則是對此生動形象的藝術再現,堪稱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在這些革命詩篇中,他不僅成功塑造了許許多多的革命英雄,還塑造了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的群體英雄形象,如“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工農革命軍英雄群像,“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紅軍英雄群像,“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解放軍英雄群像,“敢叫日月換新天”的人民英雄群像,等等。同時,毛澤東的詩也是革命樂觀主義的光輝寫照。他在馳騁贛閩大地開展艱苦的革命斗爭時,感受到的卻是“戰地黃花分外香”,他“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他的詩詞,就是他所張揚的民族的不屈的樂觀精神的集中體現,而這種高昂的革命樂觀情懷,不僅使他的詩詞意境高遠,而且對中國共產黨、軍隊和人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0
[作者簡介]
張正武(1965—),男,四川閬中人,涪陵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毛澤東詩詞文化現象;任福艷(1965—),女,涪陵酉陽人,涪陵實驗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