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可持續利用關系到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通過推動土地可持續利用,解決土地供求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日益突出的矛盾,集約、節約城市和農村土地資源,促進經濟良性發展,構建適合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體系框架。
關鍵詞:土地配置 可持續利用 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土地供給存在著總量不足的問題,同時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這將對未來一個時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成嚴重制約。
一、土地的經濟特性
土地的經濟特性,是指土地作為人類社會經濟資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質。主要包括:1.土地利用多方向性。土地作為一種社會經濟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可以作為農田,也可以建工廠、住宅、商場、寫字樓或者作為公園、城市綠化地等。2.經濟地理位置的可變性。土地的經濟地理位置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周邊環境的變化而改變。3.土地供給稀缺性。土地供給稀缺性主要是指某一地區的某種用途的土地供不應求,形成稀缺的經濟資源,造成供求上的矛盾。4.可壟斷性。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都可以壟斷,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分為全民所有即國家土地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非經國家有權部門批準,農用地不得轉為非農用地。5.效益級差性。此是由于土地質量的差異性而使不同土地的生產力不同,從而在經濟效益上具有級差性。
二、城鎮土地開發利用現狀
近年來,我國土地供應面積實現了大幅增長。以2009年的建設用地供應為例,全國建設用地供應達到31.9萬公頃,較2008年增長44.2%。然而,仍然難以滿足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土地需求。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平均地價的上升,以北京、上海、廣州等12個重點城市為例,2001年至2010年,平均地價由1403.67元/平方米上漲到7092.33元/平方米。
現階段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城鎮建設擴張速度遠高于城鎮人口增加速度,據相關機構統計,2010年國內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張了約50%,而城鎮人口只增加了約26%。有的城鎮人均綜合占地已經達到110平方米,這是人均占地資源比我國多十幾倍的許多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意味著我國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即使在一些特大城市,盡管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已經很大,但是由于城市開發迅速向周邊蔓延,城鎮區域的總人口密度仍然較低。一些地方為了提高城鎮化程度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盲目大拆大建,進行土地開發,不切實際地建設“國際大都市”,大搞政府機構大搬家和“大學城”規模建設,到處大辦工業園區建設。有些地方出現沒有大學的“大學城”,沒有工業項目的“工業園區”,個別“大學城”、“工業園區”的占地面積甚至達到該城鎮區域面積的20%以上。這種土地開發利用的短視行為和不合理現象,致使大量的優質耕地成片被毀,造成建設用地比例和自然狀態下的土地資源消耗過快,與土地資源稀缺程度高,土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國情不相符,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關鍵時期,不同區域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現有土地資源開發強度,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包含宏微觀尺度生產要素的合理比配,是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在結構和時空上分層次進行設計安排與組合布局,形成區域經濟可持續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達到區域一定的生態經濟最優目標,直接關系到推進區域經濟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效果。
四、土地利用優化配置與區域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
(一)完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結構體系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區域經濟進入了加速工業化為特征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借鑒國際經驗,土地開發優化配置要突出都市圈和城市帶建設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園區集中的城鎮群及組團積聚效應,形成圍繞都市圈近地城鎮有序的分工合作經貿關系,以增加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競爭實力。我國作為區域經濟和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的國家,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率和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更好的效益,建立一個完整的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空間結構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優化配置土地資源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十二五”規劃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調整優化建設用地結構,以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特別是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規模,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低效擴張。鼓勵開展舊城區、舊村莊、舊廠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升城鎮層次和品位,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的經濟尺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總之,土地可持續利用是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土地是財富之源,是現代社會經濟的基礎和保障,利用科學發展觀處理土地資源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動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所起的積極意義,對人民富裕國家富強起著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謝炳庚,胡賢輝.土地綜合整治的六個關鍵[J].國土資源導刊,2009(9)
[2]呂萍等.土地城市化及其度量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土地科學,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