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生課堂教學參與率普遍低下,這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本文從教師、學生、課上、課后及師生關系五個方面對影響大學生課堂參與的原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參與 課堂教學
一、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
1.言語激勵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渴望被欣賞是人性的需要。教師在面對學生取得一點成績時,要及時給予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當學生遇到困難或失敗時,教師要懂得善于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給予鼓勵幫助。同樣,當教師滿懷興趣為學生傳授知識時,學生應該積極配合,這樣才能使教師感覺自己的付出得到支持,有了更高的自信與興趣投入教學之中。
2.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課堂的言行舉止是一種無聲的主導。如果學生在課上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就會給教師留下消極的影響,從而降低教師講課的積極性。相反,如果學生精神煥發,情緒高漲,教師的情緒也會受到感染。當教師興致高昂地講授知識,學生以熱情飽滿的態度去回應,并積極加入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必然會受到學生影響,會以更加激昂的情緒去傳授更多的知識。
3.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想法:“課本上的知識不能漏講,不講學生肯定學不好。”整個課堂老師能夠不厭其煩,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地講,但是效果好不好呢?可事實證明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過分冗長的講解使學生昏昏欲睡,效率也微乎其微。作為一名老師應該認識到,課堂上自己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學習,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而不是照搬書本死記硬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與學生合作、溝通、引導,使學生自覺去練習、參與互動,對自我目標的達成有正確和全面的認識。
4.課后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學生從小受到的教育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大部分學生沒有主動積極去解決課堂難點的想法,總是等待老師去主動講解,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愿意在下課時間單獨去問老師問題。一項調查表明,許多學生認為在課堂上提問會不好意思,并且擔心占用其他同學的學習時間,會引起同學不滿。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是需要老師具有足夠的親和力和耐心去解決的,由于每個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老師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消化課堂上的全部知識。當有的學生拿著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問題來請教老師的時候,老師需要很耐心,并且認真的為學生解答。這就如同商品的售后部門一樣,當商品質量出現問題,售后部門采取很好的服務態度,努力為顧客解決問題時,顧客才會滿意,并且愿意下次繼續來購買。學生也如同顧客一樣,當他有問題來請教老師,教師不會指責他沒有認真聽課,反而認真講述,那么無疑對學生也是一種鼓勵。
5.師生關系存在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怎么樣,直接影響學生是否愿意主動參與該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千萬不能因為要樹立自己的威信,而對學生保持一定距離,給自己和學生之間設置一道屏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但在課堂之外,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從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到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感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于和老師交朋友,并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應該與學生一起去暢游知識的海洋,與學生一起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必要時出謀劃策,而不是作為領導去指揮學生,命令學生。因此教師不必是絕對權威,學生完全可以與教師平起平坐。學生在課堂上無需畢恭畢敬、誠惶誠恐。對比中美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中國課堂的特點是紀律嚴謹、整齊劃一,老師高高在上,而學生必須唯命是從;而美國課堂的特點是自由交流,形散而神不散,老師融入學生之中,大家共同探討問題。這兩種教學的結果是在美國老師亦師亦友,而在中國老師就代表威嚴,學生在心里就對老師劃分了界限,在一些問題上更是對老師產生抵觸心理,這種心理的產生也會影響在課堂的參與效果。
二、提升大學生課堂參與率的建議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老師應該使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展學生個性,強化個人動手能力,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大限度地為祖國培養理想的人才,為社會輸送優秀的“建設者”。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和學生的一種互動,從而形成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實現答疑解惑、教學相長的目的。但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只有教師單向地輸出知識,缺乏學生的參與和師生間的交流。這樣的課堂教學其實枯燥無味,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感受不到教學的樂趣。只有從本質上抓住問題,并落實解決,才能徹底改變課堂教學面臨的死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新能力,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進而達到“樂學”、“善學”。
參考文獻:
[1]朱紅.高校學生參與度及其成長的影響機制——十年首都大學生發展數據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12
[2]楊博寧. 如何在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J].教學研究,2012.2
[3]劉冰. 提高高校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