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法院審理的一起勞動爭議案件,原告王某起訴被告某公司,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資。在庭審中,被告舉證原、被告簽訂的勞動合同,證明原被告簽訂了勞動合同,月工資為850元,原告質證意見為其月工資為1650元,當時簽訂的是空白合同,只有簽名是其所簽,并提出格式合同中約定工資的條款為“年薪850元”,而非被告所說的“月薪850元”,合同明顯違反常理,要求法院確認勞動合同無效。
筆者認為,只要存在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就可以要求支付拖欠的工資,本案訴訟請求與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是否有效不具有不可分性,原告庭審中提出的要求確認勞動合同無效的請求,屬獨立的勞動爭議,應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如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未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經濟補償金或賠償金等,將會帶來一系列的訴訟。
當前,隨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提高,用人單位保護自身的意識也相對提高。很多用人單位,在招工時往往承諾較高的月收入,但在簽訂勞動合同時都將月工資定為比本地區最低工資稍高,勞動者實際拿到的工資被用人單位計算為包括了基本工資、加班工資、獎金等全部在內,而勞動者則按照其實際拿到的工資另行計算加班工資和補償金。部分用人單位在補簽勞動合同時,將簽訂勞動合同的時間提前,避免支付因未簽訂勞動合同而支付雙倍工資。而由于勞動者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以及對法律法規的不了解,對這些不利于自己的情況往往并未注意到,發生糾紛訴至法院時舉證也相當困難,主要表現為:
1.無法證明其簽訂的是空白合同。勞動者很難有證據舉出,而其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其承認簽名是其本人所簽后,法院難以支持其主張。這種情況比較多的體現在簽訂勞動合同或金融借貸,雙方簽訂格式合同時。
2.證人不愿出庭作證。能夠作證的多是同事,大都仍在原單位上班,不愿出庭作證,也不愿意接受法庭調查,往往只能提供書面證言,證明效力較弱。有些用人單位在發現本單位有人作證時,也會找證人談話,施加壓力。
3.加班時間舉證不利。法律規定加班時間是由用人單位舉證,而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只要拿出記錄,往往會在勞動者已經領取到的工資組成中列明這一項費用。勞動者在領取工資時通常不會細看工資明細,在實際審理中,能夠判決支付加班費的比較少。
當然,現在也有極少部分勞動者,利用用人單位制度的缺陷,不簽訂勞動合同,以此來要求用人單位支付雙倍工資等。在案件審理中,勞動者也大都看過部分法律法規或咨詢過律師,認為其訴求應該得到支持,在調解中不愿意讓步,用人單位有時也不配合法院工作,應當由其舉證如工資單、加班時間等而故意不舉證,甚至為了拖時間,無論案件審理結果是否對其有利都要求上訴,勞動者在一時得不到結果或對結果不滿意的時候,也經常采取上訪等行為,給法院施加壓力,使案件調解、審理難度加大。
一些用人單位由于守法的意識不強,不能嚴格按照國家規定處理勞動關系,如不依法建立規章、不簽訂勞動合同、不計付加班工資等,導致勞動爭議頻發。當前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爭議類型復雜化。在各級法院受理的案件中,爭議類型幾乎涵蓋了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涉及身份方面的開除、辭退、解除勞動關系等傳統型案件,涉及勞動者經濟利益的工資、保險、福利、工傷賠償等權利性爭議,而許多新類型案件亦日益增多,如商業秘密爭議、人事爭議、索要雙倍工資等。
2.群體性糾紛增多。隨著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改革力度加大,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加劇,甚至有不少企業停產倒閉,群體性糾紛增多。而且勞動者通常處于弱勢,易成群結隊訴至法院,形成群體性訴訟。加之現有“一調一裁二審”的爭議處理機制耗時較長,致雙方積怨加深、矛盾尖銳,影響社會穩定。
3.審理調解難度大。法律法規、政策等司法依據繁多,而在法院實際審理中,更多的趨向于適用司法解釋,但這些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又存在較多沖突,加之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導致勞動爭議案件審理難度加大。
法院為妥善處理勞動爭議案件,采取有力措施,主要體現在:1.健全審判組織。成立專門的勞動爭議合議庭,配強配足與審判任務、案件數量相應的審判力量, 形成專業化的審判優勢,選調學歷層次高、業務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的法官充實到勞動爭議的審判隊伍,強化勞動爭議案件的審判力量。2.加大調解力度。與工會、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加強聯動,將調解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規范調解,使其產生強制執行的效力;加強與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銜接,統一裁審標準,樹立裁審權威,力求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完善“訴調對接”,構筑社會大調解平臺,以達到對勞動爭議截流和分流之作用,減少勞資糾紛進入訴訟階段。3.慎用強制措施。在審理執行勞動爭議案件過程中,審慎采用查封、扣押、凍結、拘留等司法強制和先予執行措施,防止壓垮中小企業的不良后果,避免因強制執行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支付職工工資。同時,建立黑名單,對多次惡意利用企業制度疏漏牟利的勞動者,將之拒在法院門外。4.宣傳勞動法律。通過舉辦法律講座、提供法律咨詢等方式宣傳勞動法律法規的精神和內容,提高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同時指導用人單位正確理解法律,提升勞動管理水平和策略,從源頭上預防勞動爭議產生。發現用人單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以司法建議的方式向用人單位提出整改建議,督促其規范用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