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我國物價水平持續的上漲,居民價格消費指數持續上漲,許多商品的相對價格甚至高于發達國家美國。高居不下的物價給我國居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影響,本文試圖從制度成本這個角度來找出我國CIP持續上漲的原因。
關鍵詞:制度成本 制度租金
2011年最讓人頭疼的話題之一便是“又漲價了”!飯價漲了、衣服貴了、房子更是買不起了……而今年兩會期間各省的民生十問中是否能有效抑制物價的上漲依然是我國人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一、“趕英超美”的商品相對價格
著名評論家時寒冰對我國與美國的物價做了一項調查,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消費價格指數要比美國高得多。物價已經高漲至一個不合理的狀態中了。
為何我國的物價如此不合理呢?我們現在的物價飛速上漲又是什么原因呢?這爭論頗多,但歸根結底本文認為隱含在這物流成本、貨幣政策等的制度成本才是罪魁禍首。而這些制度成本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制度成本。
二、制度成本的涵義
在這里我想用個例子來解釋一下我所理解的制度成本的意思:某人在A 國按照法定程序申請開一家公司,他花了1000美元,用了30天。然后他在B國做同樣的事情,用了10美元,2天。后來某人又在A國開公司,但這次他通過行賄有關人員花了200美元,用了2天時間。這個1000美元,30天;200美元,2天,便是小明在A國開公司所需付出的制度成本,10美元及2天是在B國的制度成本。毫無疑問,A國比B國的制度成本要貴,即使通過腐敗的方式,其成本也是高昂的。而我國物價高漲與我國經濟體制所導致的制度成本昂貴是分不開的。
三、物價飛漲的制度因素
(一)低效率的制度執行手段及制度尋租
1.顯性的制度成本
美國的經濟學家曾經比較了美國和秘魯兩國制度成本所帶來的影響。他們同時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和秘魯首都利馬各申請注冊一家小企業,在美國不到一天就可辦好開業所需的一切法律手續,而在秘魯花費1231美元,用了289天。顯然秘魯的制度成本比美國要昂貴很多。而我國與秘魯的情況很相似,各類行政管制、層層審批,勞動者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費用來使自己的經濟活動得以實行,這些制度費用最后當然也得轉嫁于產品中。
2.隱性的制度成本——制度尋租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認為人是自利的,無論集團還是個人都是圍繞著利益而行動的。作為人民利益代表者的官員同樣也是其自身利益的所有者,當人民利益與其自身利益產生沖突,其在特定的制度環境下通過利益博弈會傾向于選擇一個更為利己的方案。這就很容易產生制度尋租的行為。
(1)不確定性的制度尋租
所謂制度尋租是指“當權者利用制度賦予的權力為自己謀求私利或者是為整個集團謀私利”。在關系橫行的社會,流行著“打點”一詞。政府官員們手中掌握著經濟活動所需的權力,比如進口配額、生產許可證、物價管制、股票發行、土地批租等,很多企業為了讓經營得以順利地進行,打點官員變成了必不可少的程序,而這類“公關費用”是要算進生產成本里的。正是市場的不透明、不規范、不合理導致了高昂的交易費用和制度成本。曾有經濟專家稱“中國制度租金”數占GDP的比率高達20%-30%,年絕對額高達4萬億元-5萬億元。”這些租金都陸續攤入了物價中,這是我們物價飛漲而工資卻紋絲不動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
(2)確定性的制度尋租
在眾多的確定性尋租中,對物價上漲“貢獻”最大的莫過于物流費用了。我國商品流通的特色是異常龐大的流通及銷售體系,環節眾多,渠道很長,政府各相關部門及各級供應商,從生產到流通再到銷售各個環節,步步設卡,層層加碼,每過一關都被收費,結果就大幅度推高了商品在市場終端的零售價格。2011年月份,有一則新聞稱山東一菜農因大白菜收購價低至8分錢一斤,他種的大白菜虧了上萬元,而絕望自殺。而那時在超市里,大白菜的價格大概是1元錢一斤,為什么會有8分錢到1元錢這么大的差價呢?之前我以為是中間商在其間賺取了暴利,但實際并非如此。新華社舉了個例子,運送1公斤貨物從上海到貴州通過公路運輸需要花費6元-8元人民幣,而從上海通過海運到萬里之遙的紐約只需花費1.5元人民幣。為什么我們的運輸成本如此高呢?油價上漲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卻不是主要的。我國大大小小的收費站多如牛毛。有人稱,全世界收費公路14萬里,其中有10萬公里在中國,而且買路錢并非全國通行,甚至是經濟區域割據的關卡和堡壘,這邊剛乖乖地交了買路錢,那邊又來罰款。這些高額的“買路費”及“罰款單”最后流入權貴囊中,而這些費用最后分攤到產品的物價上,由我們這些老百姓來買單了。
(二)我國不合理的稅收結構
1.重稅制度
國內商品消費流通領域的稅收負擔極其沉重。1994年中國稅改以來,政府每年的稅收收入幾乎是以GDP增長兩倍的速度上升,而與此同時消費占GDP的比重卻從60%下降到了30%多。中國稅收收入的幾乎70%來源于消費相關的稅收:增值稅、消費稅、工商稅、關稅等。而在美國消費稅大概占稅收總收入的2%,個人所得稅和工資稅占最大頭,大約是86%。相形之下,中國的稅收制度明顯成為了束縛內需的繁重枷鎖,其收入再分配進而調節貧富差距的職能極弱。擴大的貧富差距會減少貨幣的流動速度阻礙廣義需求的擴張。
在消費稅當中,增值稅的負擔最為沉重。商品在供應鏈環節的每一次流動都要繳納增值稅。據統計,中國稅收占消費價格比重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這就是說,我們去買一件100元錢的商品,有64元是要上繳給國家的,如果企業不偷稅漏稅而又想要取得利潤的話,就必須把這64元錢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樣高額的稅收加在商品價格里面,自然便造成物價高高在上的局面了。
2.稅收過重而福利建設缺乏
如上所說,我國是一個重稅的國家,但是我國的福利支出卻很少。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社會福利屬于長期供給項目,但在傳統福利制度下,政府每年用于福利方面的開支極少,在我國民政支出費只在國家財政支出的1.5%左右,分到社會福利事業就少之又少了。這樣“高收入低支出”的稅制結構是使人民直接感受到物價高漲的問題所在。首先稅收是政府的重要收入,本來這個收入回來后這個應該攤到國民的初次分配,如若收入約等于初次分配,那么才是最滿意的分配。現在政府收的那個算大頭,可讓老百姓感受到的福利支出或其他直接享受到的福利相對來講這個比例沒有美國高,明顯的,稅制收入大于福利支出。物價漲了卻沒有福利方面的補償,主觀上自然會覺得物價是高高在上的。
3.長期以來對外傾斜的稅收優惠制度
中國的稅收優惠過于對外傾斜。如中國長期以來的出口退稅等政策,雖然這種政策鼓勵向外出口,帶動企業出口創匯,但這實際上是拿財政資源補貼全球市場,從整體上造成國內商品的不足,從而影響和抬高物價。在管理振興發展過程中長期的出口導向型政策,中國出口一美元商品即需發行7元人民幣作為平衡,積累了2.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蓄,而在國外需增發16萬億人民幣平衡它,但這2.3萬億美元我們卻不能花,大多借為美國作為外債存在,而留在國內的16萬億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將使物價上漲。
上述各種制度因素疊加在一起,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便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了。
參考文獻:
[1]賀衛.制度經濟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下8
[2]郎咸平.為什么中國工資低而物價高.IT時代周刊,2011.9
[3]柴桑.路橋收費應該來次大降價.物流與供應鏈,2011.5
[4]畢天云.論底線公平視閾下的中國社會福利制度體系.學習與實踐,2011.1
[5]史蒂文·陳.中國的物價為什么比美國高?理論參考,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