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運用經濟學理論,建立模型,抽象出規則,制度背后的經濟學本質,本文對大學獎學金評定規則做了一種經濟學分析和評價。主要分析了獎學金評定中制度設計賦予學習成績、文體活動、考勤、干部任職這四類因素的不同權重對于學生時間資源稟賦分配的引導作用以及對學生行為模式的影響。還分析了“學生會偏好陷阱”可能導致的對激勵的扭曲以及制度變遷,規則修改后所產生的“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和可能的帕累托改進。
關鍵詞:獎學金評定規則 制度設計 激勵與約束 精力分配 學生會偏好陷阱
大學獎學金評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勤奮學習,德、智、體全面發展。本文將通過建立模型,具體分析這些問題。
一、模型假設
假設參評學生都是理性的經濟人,而大學獎學金評定主要受以下四類因素的影響。
(1)學習成績,科研成果,參加各種學科競賽的獲獎。記此類因素為X1。
(2)參加各類文體活動的獲獎(例如運動會,文藝晚會等)。記此類因素為X2。
(3)參加各類講座,集體活動時的考勤情況(具體形式為:簽到)。記此類因素為X3。
(4)在班級,學院,學校擔任的班干部,學生會干部等任職情況。記此類因素為X4。
假設這四類因素都可以通過各種具體指標而精確量化,且獎學金評定規則中既定制度已經賦予了這四類因素不同權重。而獎學金的綜合評價函數滿足多要素的C-D函數形式,即:
[u(x1,x2,x3,x4)=x1α1x2α2x3α3x4α4] 且 [α1+α2+α3+α4=1]
或者,更為一般地,取最簡單,最直觀的線性函數形式:
[u=α1x1+α2x2+α3x3+α4x4]
(即:此處隱含假設綜合評價函數可以使得不同參評學生(X1,X2,X3,X4)向量間的序關系滿足完備性,自反性,傳遞性,連續性,局部非飽和性,單調性,凸性。當然,這種序關系是一種偏(半)序關系,而非全序關系。)
假設其綜合評價函數值越大,該學生獲取的獎學金就越多。(綜合評價函數值與該學生獲取的獎學金金額間存在一個映射。當然,在實際中,這個映射通常是不連續的,因為獎學金通常是評等級而分配的,是一個分段函數,呈階梯狀。然而,這并不影響接下來的分析)
假設參評學生在四類因素X1,X2,X3,X4上花費的精力(以時間來度量)分別是T1,T2,T3,T4,且滿足:T1+T2+T3+T4≤T,其中T表示參評學生所擁有的時間資源稟賦(在此處可將Ti視為一種類似于貨幣支付的精力支付或時間投資)。
假設四類評價因素精確量化后的得分值都與其在該因素上花費的精力成正比,即:[xi=kiTi] [i]=1,2,3,4,則:[Ti=1kixi]。記:[1ki=Tixi=pi],則:[pixi=Ti]。可將[1ki]視為
一種價格,即:為獲取每單位得分值所需要的精力支付或時間投資。
①這種假設或許將學生說得太過功利,其目標函數單一,僅僅為了拿獎學金。但如果獎學金評定規則里不同因素間權重分配本身合理的話,這種好的制度設計所引導的“功利”也是值得提倡的。
②假設這四類因素所處的四個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③即假設:一般而言,學生間能力差異不大,主要靠的還是精力與時間的投入。
二、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分析
在上述假設前提下,參評學生在獎學金評定中的最優化問題可以表述為:在既定時間資源稟賦的預算約束下,通過在四類因素X1,X2,X3,X4上合理分配時間資源,實現綜合評價函數的最大化,從而獲取更高的獎學金。即:
對于這個在滿足預算約束條件下求目標函數極值的非線性規劃問題,解存在且唯一。將此不等式約束條件改寫為:
也即說:在最優點,在影響大學獎學金評定的四類因素上,理性的經濟人應該這樣分配自己的時間資源稟賦——任意兩類因素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即:制度設計所賦予這兩類因素的權重的比率)等于這兩類因素的價格的比率(為獲取這兩類因素每單位得分值所需要的精力支付的比率)。這一結果表明:制度設計所賦予這四類因素的不同權重對于學生時間資源稟賦的分配具有引導作用,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模式。
三、對模型的進一步解釋
假設這四類因素所處的四個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且制度設計所賦予這四類因素的不同權重基本合理,那么大學獎學金評定規則中的制度設計就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與公平性,確實會實現一種滿足“個人理性”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的有效激勵。制度設計就會合理地激勵,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并積極參加各類文體活動,擔任學生干部,鍛煉自己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與能力的提高,這與“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一致的,避免了“唯成績論”下評價依據單一的弊端。
當然,這只是一種完全理想的制度設計,但其卻可以提供一種比較和參照的完美基準。在實踐中,學習成績X1,文體活動X2這兩個因素上的評價還算客觀公正。而對于考勤X3和干部任職X4這兩個因素上的評價就會存在一些問題。
對于考勤因素X3而言,最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簽到時有人代簽(這在大學校園中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這種情況很普遍,而且基本上得到了大家的默認)。尤其是當某學生與負責簽到的干部或老師關系很好時,這種制度設計基本上就起不到應有的激勵與約束作用了,形同虛設,去與不去之間無差異,使得許多學生不愿在X3上花費時間資源稟賦。還有一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制度設計對于考勤因素X3賦予的權重太小,使得許多學生沒有興趣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這是一個類似于定價不合理的問題)。
而對于干部任職因素X4而言,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更多了。獎學金評定中給干部任職賦予一定權重這種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好的,是為了激勵,引導學生在學好知識的前提下,通過擔任學生干部,鍛煉自己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與能力的提高。但應該明確的一個原則是:獎學金評定中對四類因素的不同權重分配這種制度設計應該引導學生分清主次。對于在校學生,學習知識是主,干部任職為次,來學校讀書,受教育是第一位的,干部任職與能力的鍛煉只是輔助性的,因此,在制度設計對四類因素的權重分配中應有所體現。接下來,本文將具體分析與干部任職因素X4有關的“學生會偏好陷阱”問題。
四、對“學生會偏好陷阱”的分析
對于干部任職因素X4而言,可能存在兩個這樣的問題:一是干部要素市場可能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里面可能存在壟斷的因素,不一定能實現公平競選。二是制度設計對于干部任職因素X4賦予的權重過小或過大。這兩個問題都可能導致一種激勵的扭曲。
按照諾斯等人(2006)的觀點:有記錄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個從“限制介入”秩序演化到“開放介入”秩序的過程。這可以解釋實現人類社會自我規范的制度結構是如何演化的。具體而言,每一個特權群體中的成員都有排斥性的特權以控制某種資源或活動,設計某種有利于自己的制度。特權成員都能夠從對其資源的壟斷特權和制度的設計中得到租值。
具體到獎學金評定這個問題上,學生會干部擁有很大的特權壟斷。可以說學生會集獎學金評定的“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于一身。首先,獎學金評定的規則,制度是由學生會干部參與制定與設計的,而學生會干部群體自身又是獎學金評定中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因此,難免會有一種內在激勵去制定與設計有利于學生會干部群體的規則與制度。其次,評定過程中具體的細節操作以及最后出現沖突,爭議時的最終裁定權都在學生會手中。
因此,這種特權壟斷是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能為這種特權利益集團帶來較高的預期收益。所以任何試圖改變現有規則,實現制度變遷,使之更加合理,公平的變革都是艱難的,都會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層層阻攔。由于存在這種較高的預期收益,所以,干部要素市場可能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里面可能存在壟斷的因素,即:不一定能實現公平競選。
具體而言,在實踐中,競選成功與否,可能并不僅僅取決于個人能力的高低,而是要取決于參選人與上屆學生會干部,還有一些老師的個人關系的好壞程度,在這一過程中,人際關系會起很大的作用,里面還可能包含一些政治斗爭,權力爭奪和派系問題。官僚體系內部的“內定”決策方式也增加了這個市場的壟斷性,這可能導致這種特權壟斷的“遺傳”(這點類似于戶籍制度所造成的一系列初值不平等)。
而在制度設計對于干部任職因素X4賦予的權重過小或過大的問題上。實際中,通常的情況是賦予的權重過大,甚至抵消了學習成績的差異。學生會干部群體可以以多種方式獲得超額利潤。其中,一種最常見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制度設計中賦予干部任職因素X4以較大的權重。理論上,可能存在兩種極端情況。
一是制度設計賦予學習成績因素的權重
在第一種極端情況下,獎學金評定過度看重學習成績,甚至完全依據學習成績,這是典型的“唯成績論”,不利于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能力的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會沒有太大激勵去擔任學生干部,就會沒有人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資源稟賦去組織,協調課外活動,這種積極性的下降不利于學校開展各種文體活動,不利于豐富校園文化。
在第二種極端情況下,獎學金評定過度看重干部任職,這是典型的“唯身份論”,會導致學校“官僚化”、“政治化”風氣,偏離獎學金評定“獎學”的初衷與原則。
真實世界介于這兩者之間。而當制度設計賦予干部任職因素X4以較大的權重時,由:
可推知:學生們會把更多的時間資源稟賦投入到干部任職中。由于時間資源稟賦是有限的、稀缺的、既定的,把更多的時間資源稟賦投入到干部任職中,也就意味著在學習中所投入的時間資源稟賦將減少。當權重分配不合理,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無心學習,卷入學生會內部惡性競爭所導致的勾心斗角、內斗、內耗中。此時,這種制度設計導致了時間資源的浪費,效率損失,福利損失。此時,這種受制度設計中權重分配不合理而誤導產生的“學生會偏好陷阱”是一種激勵扭曲的表現。若能實現制度變遷,規則修改,將干部任職因素X4的權重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則有可能實現一種帕累托改進。權重的下降同時存在著“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一方面,可以在干部任職中投入更少的時間資源稟賦而獲得相同的綜合評價函數值,這是“收入效應”,另一方面,可將時間資源稟賦更多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替代效應”。
參考文獻:
[1]D·C·諾斯,J·J·沃利斯,B·R·溫格斯特,何懷洲. 從限制介入到開放介入:一個解釋有記錄之人類歷史的概念框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2:162~170
[2]杰弗瑞·A.杰里,菲利普·J.瑞尼著,王根蓓譯.高級微觀經濟理論(第二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第一版
[3]安德魯·馬斯-科萊爾.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4]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優秀研究生獎學金評定辦法及實施細則
作者簡介:
祁磊(1988- ),男,陜西漢中人,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史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史、數理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