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傳統的評價企業業績方法僅僅依靠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業績,逐漸暴露其缺陷。由此,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新興的業績評價方法油然而生,如經濟增加值評價方法與平衡計分卡方法,彌補了傳統方法的缺陷。
關鍵詞:業績評價 經濟增加值 平衡計分卡 杜邦分析體系
一、企業業績評價概述
(一)業績評價概念
業績評價是指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的方法,通過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照相應的評價標準,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以及經營增長等經營業績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進行的綜合判斷。業績評價方法是指標體系與標準指標對比,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評價方法。
(二)業績評價的動因
隨著我國企業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與規范化,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完善的企業業績評價體系是每個企業經營者和利益相關者的迫切需求。但評價主體不同從而導致評價的目的也有所不同。首先,業績評價能夠量化企業的戰略目標。其次,通過業績評價能幫助企業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做出必要、及時的調整。最后,挑選合理科學的業績評價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構建激勵機制,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二、傳統的業績評價方法
(一)傳統業績評價方法概述
1.財務報表分析法
財務報表能夠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但是純粹直接觀察財務報表數據,不能直接、全面說明企業的財務狀況。所以,如果不經過分析是不能斷定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和經營成果的高低,因此要進行全面、合理的財務報表分析。通過分析可以檢查企業預算完成情況,考核經營管理人員的業績,促進合理的激勵機制的形成。
2.杜邦財務分析方法
杜邦分析法是一種用來評價公司贏利能力和股東權益回報水平,從財務角度評價企業績效的一種經典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凈資產收益率逐級分解為多項財務比率乘積,這樣有助于深入分析比較企業經營業績。杜邦分析法說明凈資產收益率受三類因素影響:營運效率,用利潤率衡量;資產使用效率,用資產周轉率衡量;財務杠桿,用權益乘數衡量。 杜邦分析法有助于企業管理層更加清晰地看到權益資本收益率的決定因素,以及銷售凈利潤率與總資產周轉率、債務比率之間的相互關聯關系,給管理層提供了一張明晰的考察公司資產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東投資回報的路線圖。
(二)傳統業績評價方法的優勢和劣勢
1.傳統業績評價方法的優勢
第一,傳統業績評價體系基于財務評價指標的評價,其最大的優點是可以量化。通過對一些指標的計算,例如,凈收益和每股收益、投資報酬率、剩余收益、營業現金流量、經濟增加值、市場價值等,可以直觀反映出企業在特定方面的業績表現。
第二,傳統業績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強。基于第一點,計算傳統業績評價指標的數據來源都是可以量化的,那么就增強了傳統評價方法的可操作性。
第三,傳統業績評價方法基本上可以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絕大部分,而且會計政策及體系比較成熟,不會特別受到國家政策的束縛。
2.傳統業績評價方法的劣勢
第一,財務評價主要是在財務報告財務信息的基礎上處理、計算、擴大和延伸得到的,只限于實物資產所描述的結果。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信息社會的知識、商譽、人力資源及其他無形資產已成為決定企業管理成功的關鍵因素。如果這些因素得不到反映,就不能對企業做出合理評價,因此,單純依靠財務指標是不能很好地解決企業績效評價的問題。
第二,財務指標僅僅評價過去的經營成果,但并不反映正在進行的未來的價值創造活動。因此,只應用評價指標的財務基礎,容易誤導經營決策者做出短視的投資行為,而且會滋生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
第三,財務評價指標側重于企業內部的評價,忽略對外部因素的分析。時下,大多數是在買方市場的情況,僅僅依靠盲目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手段是不夠的。應考慮到企業正面臨著許多外部因素,客戶滿意度、員工的滿意度、市場份額都應該給予考慮。然而基于傳統的財務指標評價,該系統是無法評估這些外部因素。
三、新興的業績評價方法
(一) 經濟增加值評價方法
經濟增加值(EVA)又稱經濟附加值,是通過對財務會計報表等資料加以調整、用于企業經營績效評價的指標。其本質是經濟利潤而不是傳統的會計利潤,EVA所考慮的資金成本是經濟學家所說的機會成本,正如債權人要求得到利息報酬一樣,股東也要求對他們的權益資本獲得一個最低可接受的回報。經濟增加值指標的優點是:
第一,對會計利潤進行了修正。傳統業績評價方法以會計利潤為基礎,而會計利潤易受會計政策選擇影響,進而容易受到經營者的操縱。EVA雖然也是以會計利潤作為基礎數據來源,但在計算時要調整會計利潤,防止人為性的扭曲傳統會計指標的效率。
第二,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EVA業績評價指標確認和計量了所有資本的實際成本,取消了傳統會計利潤中對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差別對待,真實反映了股東財富的增加。并提出了經營者必須把全部投資計入成本,而不只考慮債務資本。
第三,更重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EVA不鼓勵以犧牲長遠利益追求短期效果、急功近利的做法。而是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經營者做出有利于企業長遠利益發展的投資決策,如致力于研究與開發、人才的培養等,長此以往,會從根本上杜絕企業不利的短期行為,致力于企業可持續的發展。
(二) 平衡計分卡評價方法
為了綜合反映企業業績,1992年美國的卡普蘭和諾頓提出了平衡記分卡業績評價方法(BSC即Balanced Scorecard),它強調非財務指標的重要性,它是把企業內部各部門的任務和決策轉化為多樣的,相互聯系的目標,然后再把目標分解成多項指標的多元業績系統,它由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方面組成,這四個方面各有側重又相互影響。作為新興的頗受歡迎的企業業績評價方法之一,平衡計分卡有若干優點:
第一, 平衡計分卡平衡了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 實現了企業長期和短期利益的一致,使得平衡計分卡補充了傳統財務指標做出的評價。即利用財務指標對短期財務決策給予關注,同時通過非財務指標的測評保持了企業長期利益和競爭優勢。
第二,平衡計分卡平衡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在平衡計分卡的指標設計中,根據企業不同時期設立了不同的指示目標,調節了解財務基礎與非財務基礎之間所反映的目標導向不同的矛盾。最終,企業的目標已經從單純的利潤最大化發展成為企業價值最大化,那么簡單地依靠財務指標不能滿足企業兼顧除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如顧客、供應商,乃至于政府。所以把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結合,增加非財務指標的評價的可操作性,擴大財務指標評價范圍。
第三, 平衡計分卡能平衡內部與外部環境。BSC把企業的資產與負債同人力資源、產品、顧客、企業外部環境等結合起來。這樣使得平衡計分卡的評價更加廣泛、全面、準確,有機地把企業內外部環境整合起來。
第四, 平衡計分卡能平衡企業內部因素。平衡計分卡強調內部流程管理與內部員工的自身學習與發展。正體現了平衡內部各因素,把業績評價與激勵體制聯系到一起,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將企業的業績指標體系轉換為每個組織成員的業績指標或日常工作,促使內部流程各因素良好發展,達到內部平衡。
第五,平衡計分卡能平衡結果與過程。財務指標是最終結果, 想達到預期的財務指標,需要通過市場開拓、爭取目標客戶以及提高內部流程效率才能達到,原動力又是員工的學習與增長,正是平衡計分卡的四方面的有效閉合,是價值鏈貫穿起來的一個有機整體。
綜上所述,在進行企業業績評價時,只有綜合分析財務業績指標和非財務業績指標、融合傳統與新興的方法,使其優勢互補,才能更加全面而準確地評價企業狀況和經營者,提供企業全面、真實、可靠的信息,以滿足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斌.中國國有企業業績評價制度;回顧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8.(11):21-28
[2]李玲玲.企業業績評價.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